寺院全景.jpg寺院全景

才旦寺,又称杏儿寺、杏儿沟寺,位于青海省民和县西南约110公里、今杏儿藏族乡东北约6公里处,山清水秀,林木繁茂,四季百鸟争鸣,夏季野花满山遍野;寺院傍山而立,背附高山如宝瓶积聚,雄伟壮观;两边缓缓流淌的小溪如喜旋珍珠,十分耀眼,流到寺院脚下汇集成一条小河奔流而去;日照时间长,冬暖夏凉,清幽静谧。

寺院始建于1575年,由博窝法王·次成智华(སྤོ་བོ་ཆོས་རྗེ་ཚུལ་ཁྲིམས་གྲགས་པ)创建。博窝法王,西藏波密县人。幼年出家为僧,为四世班禅•确吉坚赞的亲门弟子,天性聪慧,苦学不倦,博通诸论。班禅曾对他说:“你的弘法因缘在安多,你到那里弘传佛法,利乐众生。”恰巧此时正在班禅驻锡地的才旦尕藏玛仓环商王(ཚོང་དཔོན་མགོ་སེར)准备返乡,班禅赐给他很多礼物带回家乡,当仓环商王恳请大师指派一位能传法讲经的上师随自己到家乡传法时,班禅指示博窝法王前往,并赐一张自画像和一幅天母赐语唐卡(ལྷ་མོ་གསུང་འབྱོན་མ)。于是博窝法王同仓环商王一起来到杏儿乡东北阿贝半山腰(མགོ་ཆེ་ཐང་)创建了才旦寺,全称才旦具喜讲修洲(ཚེ་ཏན་དགའ་ལྡན་བཤད་སྒྲུབ་གླིང་།)。1623年移至现址重建,先建释迦殿,后造其它殿。据称,博窝法王晚年游走于卡地沟、龙合、佑宁等寺讲授佛法,并留下著述。《噶丹教法史》称宏化寺、宏善寺、才旦寺曾有法相讲闻之规,现已退失。

据《旦斗目录》记载,1583年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应邀前往内蒙古时,途经塔尔寺、夏琼、旦斗、央斗、土哇等寺来到这里,然后经卡地沟、宏化寺、甘肃永靖县炳灵寺、武威天祝、甘肃临夏去内蒙古。当时用石块砌成的索南嘉措法座遗迹尚存。据称索南嘉措在下榻处的一块石板上留下足迹(རྡོ་བའི་ཞབས་རྗེས),后来收藏于才旦寺,他使用过的坐垫(བཞུགས་གདིང་)、长柄饭盒(བཞེས་ཕོར་ཡུ་རིང་)等后来伏藏在今才旦寺右侧的嘛呢堆及奔康后面的石碑下,尊者使用过的马鞍一直收藏在噶玉玛拉康内,直到1960年宗教改革中流失。

关于建寺的年代,在历史文献上说法基本一致。

据《青海藏传佛教寺院》记载,“才旦寺初建于1623年,1666年建成释迦佛殿,1798年建成五间转七大经堂,成为民和西南部和化隆东南部最有影响的寺院之一。寺院所在地杏儿沟及赵木川、旦斗、土哇、尕洞、工什加诸寺香火庄统称为才旦寺六族(སྒར་བ་ཁ་དྲུག),归才旦寺寺主才旦堪布和才旦夏茸管辖,曾形成区域性管理格局。1949年,该寺有僧人89人”。

另据《藏族传统文化辞典》载,才旦寺始建于1623年,主要建筑有大经堂、释迦佛殿、弥勒殿、拉康噶玉玛、才旦堪布行宫、才旦夏茸昂欠等。下辖民和县的赵木川寺、化隆县的旦斗、土哇、尕洞、工什加等寺。以上诸寺香火庄与才旦寺所在地杏儿沟称为才旦寺六族(སྒར་བ་ཁ་དྲུག),由才旦堪布和才旦夏茸管辖,形成区域性管理格局。该寺曾一度为民和西南部和化隆东南部最有影响的寺院之一。清末以后,逐渐衰退。寺院采用拉萨下密院不共行教程仪轨,曾有讲辩之规,后来逐渐退化到仅剩下每次集会后僧众高吼一声“辩经声”(ཐལ་སྐད་གཏོང་བ)而不复存在了。据称,曾规划选址修建密集殿,并且为此筹足资金,也作了净地仪式,但终究未能建成,选址大概是在大经堂前面那里。每年正月和六月举行祈愿法会,初五下午举行金刚舞表演。由扮演怖畏者领头起舞,扮演怙主、法王、天母、天子等表演者依次出场,在大经堂前面的空地上翩翩起舞。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金刚舞表演的目的在于驱逐邪魔、拔除不祥。每年正月十五有瞻佛节,在大经堂前面瞻弥勒大佛。最早在寺院左上方的鸟鸣台(བྱ་གྲགས་ཐོབ)瞻佛。正月十五傍晚举行酥油花灯会。寺院曾有三个康村(ཁམས་ཚན་གསུམ),兴盛时有僧众百余人。《松巴佛教史》载,“才旦寺昌盛时期有僧人300余人。”另据1956年民和县委统战部资料,1949年才旦寺有僧人89人,1956年有70人,活佛有寺主才旦堪布、才旦夏茸,另设管家、僧官各2人。1980年10月批准开放,初有僧众2人,1981年13人。截止2024年6月30日,共有僧众19人。

一、经堂和佛殿

历经岁月变迁,原有的寺院建筑有的年久失修损毁,有的在特殊时期拆除,恢复宗教政策后,通过原址重建或信教群众集资扩建后逐步形成了现有的建筑规模。

(一)释迦佛殿(ཇོ་ཁང་)

释迦佛殿.jpg释迦佛殿

释迦佛殿是寺院移至新址后博窝法王修建的第一个建筑,位于大经堂背面的上坡处,系土木结构,藏式平顶。殿内供奉释迦佛、不动佛、狮子吼佛塑像等,大小都有成人高,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另有唐卡、小铜佛像等。六十年代建筑被毁。2004年农历9月,由原才旦寺僧人、尕藏玛巴达仓柔旦的募化聚资下,在原址重建依怙殿,共有五间,系砖木结构,歇山顶建筑。现殿内供释迦佛(ཤཱཀྱ་ཐུབ་པ)、无量光佛(འོད་དཔག་མེད)、狮子吼佛(སེང་གེ་ང་རོ)、药师佛(སྨན་བླ)、不动佛(མི་འཁྲུགས་པ)、八大随佛子(ཉེ་སྲས་བརྒྱད)、法王(ཆོས་རྒྱལ)、天母(དཔལ་ལྡན་ལྷ་མོ)泥塑像等。

(二)依怙殿(མགོན་ཁང་)

依怙殿.jpg依怙殿

依怙殿位于释迦佛殿右侧,系土木结构,藏式平顶。殿内供密集金刚、五大怙主、单坚护法塑像等,都有成人高。1966年建筑被拆除。2015年在全体僧众和当地信教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在原址重建依怙殿,共有三间,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建筑。同年农历9月22日举行了开光仪轨。现殿内供五大怙主(མགོན་ཆོས་རྣམ་ལྔ)、单坚(དམ་ཅན་ར་བཅིབས)塑像等,造型生动,工艺精良。

(三)大经堂(ཚོགས་ཆེན་འདུ་ཁང་)

经堂1.jpg经堂1

大经堂是全体僧众集会诵经的场所,历史上的大经堂为五间转七两层式平顶建筑,前有院落。大经堂内主要供旃檀雕刻的三世佛、宗喀巴千佛、班禅本生唐卡、密集坛城、章嘉三世金身像、天母依止唐卡等;还有上千尊小巧精致的铜质镏金佛像置于四壁的佛龛中。银汁抄写大般若经(ཡུམ་དངུལ་བྲིས་མ)、《甘珠尔》手抄本一套、《宗喀巴师徒全集》等数以千计的经卷存放于四壁的经架上。大经堂内部缀以各色刺绣飘带,悬挂用各种锦缎剪堆、堆绣的佛菩萨像、佛教故事图与宗教生活图,并悬挂各种壁画。二楼设有数十个独立的小佛堂,供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塑像、唐卡、法器等,五光十色。

经堂2.jpg经堂2

大经堂屋顶置有金顶(གསེར་ཏོག)、法幢(རྒྱལ་མཚན)、阴阳兽(རི་དྭགས་ཕོ་མོ),屋顶用柽柳累成的短墙;还有辩经场(ཆོས་ར)、鼓楼(རྔ་ཁང་),鼓楼前面立有两根帏杆(ཀ་རྒྱན)等。大经堂前面竖立经幡和煨桑台,经幡杆为木制,上部较细,下部较粗,选用黄花松材,高约20余米,固于石座中,高高矗立,直指云霄,顶部则由三法尖(རྩེ་གསུམ)、骷髅(ཐོད་སྐམ)、牦纛绳(མཐུར་ནག)组成。门楼两侧墙体顶部有边麻短墙、中镶铜镜,铜镜下方装藏窗,上下呼应,横排有序。寺院的建筑外墙涂有紫红色,墙体上部粉刷一排黑底上面绘有白色念珠点缀,如星星点灯,光彩夺目,独具特色。1966年建筑被拆除。

经堂3.jpg经堂3

1984年成立经堂重建小组,在动员当地信教群众捐款的基础上,向民和、循化、化隆等周边地区化缘聚资,经过五年的努力下,终于在1989年重建经堂一座,即里进三间、间架为五间,系砖木结构,藏式双层平顶。当时寺院还不通公路,从协拉到寺院相距三、四公里,有一条落差近千米的崎岖山间小道,平时村民放牛放养大都走的是这条路,所用木料就是当地百姓三五成群,沿着这条道一根一根抬上去的,他们为此付出的辛劳可想而知。为了节省每一笔开支,木匠由萨秀格尔玛师傅任总掌尺,领本地手艺较好的工匠组成,他们都是义务奉献,寺院只提供粗茶淡饭和简单的住宿,表现出他们祖辈奉信以来对人类信仰的热诚。

新建经堂最里面佛橱内供释迦三尊(སྟོན་པ་གཙོ་འཁོར་གསུམ)、十六尊者(གནས་བརྟན་བཅུ་དྲུག)、二胜六庄严(རྒྱན་དྲུག་མཆོག་གཉིས)唐卡等,右侧边上佛橱内供天母依止唐卡。堂内正中靠后设有大法座,法座两侧供有金刚萨埵(རྡོ་རྗེ་སེམས་དཔའ)、宗喀巴师徒三尊(རྗེ་ཡབ་སྲས་གསུམ)、文殊菩萨(འཇམ་པའི་དབྱངས)、四臂观音(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ཕྱག་བཞི་བ)塑像等。两边靠墙的佛龛内供有铜质镏金宗喀巴千佛;移居甘肃天祝的原金巴拉倪旦周于八十年代初敬献的三十五佛(ལྟུང་བཤགས་སོ་ལྔ)铜像。堂内左右两壁绘制六臂怙主(མགོན་པོ་ཕྱག་དྲུག)、吉祥天母(དཔལ་ལྡན་ལྷ་མོ)等壁画,门外两侧绘有四大天王壁画。经架上存放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三套。其中,尕玛卡多杰索南迎送《甘珠尔》一套;金巴拉角巴迎请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一套;原本寺僧人、日扎热贡玛益西才让迎送《丹珠尔》一套。《宗喀巴师徒全集》两套,其中塔尔寺阿卡洛桑益西(今协拉洛桑的先辈)迎送一套;雄家多杰迎请一套。有六世才旦夏茸八十年代赠送《三十四本生传本注》(སྐྱེས་རབས་སོ་བཞི་བའི་རྩ་འགྲེལ)。还有萨秀工匠师格尔玛师傅迎请的《大般若经》,七世才旦夏茸赠送的《才旦夏茸全集》一套,雄家多杰迎请的《才旦夏茸全集》一套等。经堂中央和两边悬挂帷幔、经布、宝幢、经幡、华盖、刺绣和堆秀等,五光十色。

经堂内收藏有一口铜锅,口形如莲花状,据称当时从央斗请来的莲花大师伏藏品,年代久远。还有一个青铜摩尼宝瓶,在五十年代末由本寺原僧人、萨胡里玛尼本珍藏下来,1980年寺院开放后献上来的。宝瓶的龛座由萨秀格尔玛师傅设计建造。据说该藏品是才旦堪布•华旦嘉措从内蒙古请来的,历经沧桑,珍藏至今,极为珍贵。

2012年,寺主堪布活佛助资23万元修建经堂前院大门,为双层重檐歇山顶;2013年7月助资50万元对大经堂进行了局部整修。

(四)噶玉玛拉康(ཀ་བཞི་མ་ལྷ་ཁང་)

噶玉玛拉康.jpg噶玉玛拉康

是十一世堪布•阿旺嘉样端智修建,位于堪布拉章的右边,为藏式双层建筑,前有院落。前院大门两侧立有两根旗杆,石质底座上刻有莲花图案,旗杆固于石座中,杆上有一层方斗,斗四角悬挂钟玲,顶部饰青龙蛋;左侧旗杆处有一块石台,那是寺主活佛上马下马用的台阶。这两根旗杆是清廷赐给堪布•札萨克诺门汗的荣誉,引人入胜。六十年代被拆除。1981年重建,共五间,由本乡陈家山工匠陈师傅任掌尺。当时作僧会经堂使用。1981年农历10月的良辰吉日,六世才旦夏茸从兰州为噶玉玛拉康举行了开光仪轨。1983年农历正月28日,六世才旦夏茸一行回归才旦寺,驻留三天。期间在噶玉玛拉康内向当地广大僧俗传授《上师供仪法》、《五部祈愿颂》等法行教诫。

2015年,堪布活佛筹资300多万元在原址重建噶玉玛拉康,并于2018年落成。新建的噶玉玛拉康,为双层歇山顶建筑,前有院落。殿内供长寿佛(ཚེ་དཔག་མེད)、文殊(འཇམ་པའི་དབྱངས)、千手观音(ཕྱག་སྟོང་སྤྱན་སྟོང་)、白度母(སྒྲོལ་དཀར)、密集(གསང་འདུས)、胜乐(བདེ་མཆོག)、怖畏(འཇིགས་བྱེད)、时轮(དུས་འཁོར)、法王(ཆོས་རྒྱལ)、天母(ལྷ་མོ)、等塑像,以及大小不等的佛像;前辈堪布活佛共十代合葬塔、前辈夏茸活佛共四代合葬塔、十三世才旦堪布佛牙塔和六世才旦夏茸纪念塔等。

(五)才旦堪布行宫(ཚེ་ཏན་མཁན་པོའི་བླ་བྲང་)

位于噶玉玛拉康的左边,为四合院建筑。行宫佛堂内主要供奉宗喀巴大师塑像一人高,博窝法王二世至六世,八世至十二世共十代前辈堪布灵塔等。绘有五种大宝至尊(རྗེ་གཟིགས་པ་ལྔ་ལྡན)、长寿三尊(ཚེ་ལྷ་རྣམ་གསུམ)、药师八佛(སྨན་བླ་བདེ་གཤེགས་བརྒྱད)、无量佛庄严(འོད་དཔག་མེད་ཀྱི་ཞིང་བཀོད)、三聚菩萨(སྟོང་བཤགས)、四大天王壁画等。六十年代建筑被拆除。1981年重建堪布活佛居室,共有五间,由当地信教群众捐资而建,掌尺为萨秀工匠师格尔玛。

2011年,寺主才旦堪布•阿旺洛桑旦贝坚参筹集资金在原址重建堪布拉章,为四合院建筑,饰以彩绘,布置齐全。

(六)才旦夏茸昂欠(ཚེ་ཏན་ཞབས་དྲུང་ནང་ཆེན)

在噶玉玛拉康的右边,为堪布•札萨克诺门汗时期修建,独立一院。五世夏茸活佛时院内新建一所双层小佛堂,佛龛内供章嘉若贝多杰金身像等。佛堂屋顶置有金顶。十三世堪布活佛时期将院内寝室上下、花园及内外庭院进行大规模修葺。六世夏茸时对院内正厅及寝室间架结构进行了改造。经典有《大藏经》、《宗喀巴师徒全集》、《历代嘉木样全集》等。1966年建筑被拆除。1981年重建活佛居室五间,掌尺为萨秀格尔玛师傅。

(七)菩提塔(བྱང་ཆུབ་མཆོད་རྟེན)

菩提塔.jpg菩提塔

位于寺院主城门外右侧处,1966年被毁。1995年10月,由本寺僧人久美元旦(འཇིགས་མེད་ཡོན་ཏན)募化而建,塔身约高十六米。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地震中受损。2024年农历2月初,久美元旦决定从自己的供养所得中支出所需资金,重新修建菩提塔,并准备前期工作,其行为得到弟弟全家的肯定和积极支持,左邻右舍也热情主动参与,奉献爱心。终于在农历4月15日安装塔顶日月宝珠,5月2日全面竣工,5月5日才旦寺僧众为菩提塔举行了盛大而庄重的开光仪轨。元旦师傅还规划在未来几年内,将在菩提塔四周安置嘛呢转经筒,以了却一个佛教徒真诚的心愿。

二、寺院城门及城墙(མཁར་སྒོ་དང་ལྕགས་ར་)

寺院原来有高大宽厚的城墙护围,墙基石块,墙面夯土建筑,四角有土石碉楼,城墙上涂有白石灰,犹如祥云降落,有东、南、西三个城门,素有黎明开启夜间关闭的传统,形成寺院安全防范的有力屏障。由于年久失修,城墙已多处出现塌陷,破损不堪。三个城门早在六十年代已经被毁。

2016年1月,才旦堪布活佛筹资近25万元,从甘肃大河家运输材料,修建寺院围墙,当地群众参加劳动,奉献爱心。墙基石高60公分,墙面砖混建筑,墙高2.5米。城墙上涂有白石灰,如白龙下凡,增添福祉。同年农历9月7日建成城西门,农历10月1日,城南门也重建完成。

三、四周安置俄博(ཕྱོགས་བཞིའི་ལ་རྩེ)

寺院的四个角立有方形木框、用石块挤压固定的俄博,藏语称为拉则(ལ་རྩེ),插上树枝,安置神箭,系上哈达,披挂彩绳,缠绕五颜六色的经幡,成为乡土神灵的依附地,更是保护生态的大标签。外观神圣,非常神奇和巍峨壮丽。每年农历2月11日,全体僧众向四周的俄博敬供桑烟,陈设供品,诵经行祭,亲近自然,祈求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

四、香火村庄(མཆོད་གཞིའི་སྡེ་གྲོང་།)

才旦沟历史上有二十八部著称(ཚེ་ཏན་གཞུང་མ་ཉི་ཤུ་རྩ་བརྒྱད),即尕玛卡(སྒ་མར་ཁ)、唐格 (ཐང་དཀར)、尕藏玛(སྒ་ཚང་མ་ཚོ་བ་གསུམ)、尕拉力(སྒ་ནགས་གླས)、角藏玛(གཅོད་ཚང་མ)、德仓玛 (སྟག་ཚང་མ)、昂拉 (གནང་ར་)、 四哇(ས་གཞུག་ཚོ་ལྔ)、日扎 (རི་རྩ་ཚོ་གསུམ)、 协拉(སེ་ར་ཚོ་གཉིས)、科尔昂(མཁར་ནང་ཚོ་གཉིས)、萨胡里(ཚྭ་རུ་གླས)、卡洒哇(མཁར་ས་ཚོ་གཉིས)、大庄(རུ་དམག་ཚོ་གསུམ)、金巴拉(འཇིམ་འབག་ལ)等村庄。今协拉土族是清道光二十年左右从中川迁移过来的,“协拉”是藏语(སིལ་ར)的谐音,意为果园。陈家山村(རྒྱང་ཐང་ཆེ)的土族是清道光五十年左右从甘肃临夏州积石山逃荒过来,后来人口不断增加,于是部分人又迁往乱石头、大庄及卡洒哇庄定居下来。如今才旦寺的香火庄有藏、汉、土各族群众800多户4000余人,各民族之间互动频繁,和睦相处;藏族兼通土、汉语,土、汉族乡亲也知晓当地藏语,两种语言交相使用,甚至有些习俗都相互受到感染和影响,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在全面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团结奋进。

另外,尕藏玛洛华沟仁青大叔,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一心扑在寺院重建上,数十年如一日,善作善成,无私奉献,他用虔诚传递信仰,用意志塑造心灵,谱写了奉献之歌,功德无量。

据《民和县志》记载:“杏儿乡俗称杏儿沟,别名黑鹰沟,又名才旦沟和长寿沟,因生长有野杏树而得名。”另据《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名志》载,以经济林木、民族命名。过去,因杏儿沟杏树非常多,故用汉语叫法,得名“杏儿乡”;后因藏族人口较多,故得名杏儿藏族乡。杏儿藏族乡下辖有峨哇、胜利、日扎、协拉、大庄、卡洒哇、乱石头七个行政村。而“才旦”或“才旦沟”,是指今峨哇行政村以外的杏儿乡全辖。峨哇所在地原为卡地沟诺日桑布的牧场,“峨哇”(ནོར་ར)意为牧场。

五、寺院管理组织

1980年10月,成立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寺院各项事务,建立各项寺规制度,包括教育学修、僧会纪律、僧众行为准则等,组织僧众学习贯彻党的宗教方针政策,凝聚爱国情,传递正能量,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

在才旦堪布活佛推动下,开展平安和谐寺院建设,以驻锡地才旦寺为试点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制度建设和道风建设,健全民族团结进步长效机制,以“强基础、维稳定、促和谐、保模范”为活动载体,充分利用佛事活动及综治宣传月、僧众代表大会等各种有利时机,广泛进行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和“三个离不开”思想宣传教育,逐步推广到全县藏传佛教寺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寺院教育学修

在六世夏茸活佛关心下,寺管会于八十年代初礼请循化文都大寺才旦籍阿卡久迈回归寺院担任经师。久迈经师于1936年生,本乡陈家山人,从小在才旦寺出家为僧,后赴文都大寺学法并入文都寺僧会。他学识渊博,娴熟仪轨,经验丰富。他到任后,致力讲法授教,恢复持诵仪轨,轨范仪则体系,为寺院的弘法利众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对僧众的教育学修和清规戒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寺院采用拉萨下密院教程,曾有“显密并重、由显入密”的教育思想和学修次第。学修方法主要有:一是启蒙教育。入寺出家为僧后,由个人拜师傅,学识字拼读、背诵经文,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寺院规定的必修课程全部要背诵,滚瓜烂熟。二是讲授课文。师傅把所教经文的大致内容讲给学僧听,让学僧有个大概了解,使闻思研磨熟悉。三是寺规教育。把寺院依法制订的清规戒律讲清楚,培养学僧的自觉行为和自律意识,做到讲规矩、守纪律。四是技能教育。包括捏造各种食施供品、练习法乐、制作酥油花、绘制坛城、学习金刚舞等技能方面的传承教育。五是自学精修。完成上述课程后,可在自己的住处博涉群经,修所生慧。1.阅读诸如菩提道广论、金刚经、金光明经等,加深理解,培养专注度。2.学习小五明、藏文书法、梵文阅读等,通过学习,勇猛精进,丰富知识,成为民族文化的推动者,众善奉行的带头者,利众事业的践行者。3.条件成熟时,在经师指导下进行闭关修持。

七、寺院活佛系统

(一)才旦堪布传承系统

寺主才旦堪布活佛,迄今共转有十四世。第十四世阿旺洛桑旦贝坚参,藏族,1965年5月生,青海循化县人。农历4月1日生于积石镇加入村,父名索南、母名多杰吉。孩子在母胎里住了三年,不可思议。他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经常喜欢用干羊粪立佛塔,跏跌而坐,双手合十念念有词,并作出摩顶的姿势,他立“佛塔”立得再高也不会塌下来,而玩伴们再怎么立都比不上他,因此玩伴们羡慕不已。秋夏时节,农家院落的墙角处生出很多蚂蚁洞,蚂蚁们在洞口成群结队捕捉食物,小家伙手上拿着馍馍连滚带爬过去把馍馍掰碎后喂蚂蚁,等等幼时许多奇异的表现在邻里中传为佳话,赞美不已。

1972年上学读书,接受义务教育,1982年7月高中毕业。1984年农历6月4日,从塔尔寺却藏活佛剃度出家,取法名阿旺三智。在旦斗寺学习经文,接受启蒙教育。由十世班禅大师认定为才旦堪布•晋美柔贝宁布转世。1985年赴塔尔寺学经,拜依嘉雅活佛、格西嘉杨为师,学习五部大论。同年农历2月1日,在嘉雅活佛座前受沙弥戒,赐法名阿旺洛桑旦贝坚参;8月15日从却藏活佛受比丘戒。1993年农历9月12日在才旦寺举行坐床,之后到旦斗、土哇、尕洞、工什加、赵木川寺坐床。1995年9月到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学习两年,2000年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

2002年7月,任民和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十一届政协常委,2005年3月当选为民和县政协副主席、县佛教协会会长,历任青海省政协委员、海东市佛教协会副会长。2021年7月27日,在民和县第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县人大副主任,历任县佛教协会会长,青海省政协委员,青海省海东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海东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二)才旦夏茸传承系统

才旦夏茸活佛,迄今共转有七世。第七世洛桑嘉华诺布,藏族,1988年12月13日生,青海循化县人。农历11月5日生于积石镇,与六世夏茸活佛同为一家,父名多杰才让、母名才让华姆。1991年3月,由丹增嘉措法王认定为第六世才旦夏茸•晋美柔贝洛追转世,1993年农历9月22日在才旦寺举行坐床,之后到旦斗、土哇、尕洞、工什加、赵木川寺坐床。1994年从五世夏日东活佛剃度受戒,赐法名洛桑嘉华诺布,拜格西洛桑西饶为启蒙师学习识字拼读、念诵仪轨,依止格西阿旺达扎为经师学习五部大论。2007年担任《才旦夏茸全集》编委会主任,编写全集作者生平简介。《才旦夏茸全集》于2007年4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收入第六世才旦夏茸•晋美柔贝洛追生前大部分作品,共十三部870余万字。现任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政协常委。

八、寺院全年法会

(一)正月祈愿法会。正月初一至初六,共五天。唪诵《怙主满愿经》(བསྐང་གསོ),初五下午举行金刚舞、抛食仪式。过去,正月十五日下午瞻弥勒大佛,傍晚举行酥油花灯展。

(二)三月禁食守斋。3月29—4月15日,为守斋八戒,以减少饮食体悟苦行。

(三)四月供净水法会。4月5日—10日,共五天,吟诵《药师佛经》(སྨན་བླའི་ཆོ་ག),并献供净水。意在净水浴佛,增辉佛日,让众生瞻仰佛像,沐浴佛恩,离恶奉善,净化心灵。

(四)四月祈愿法会。4月11—16日,为期五天;唪诵《上师供》(བླ་མཆོད)、《普贤行愿品》。藏历四月称萨嘎达瓦,意为佛吉祥月,藏传佛教中释迦牟尼降生、成道、涅槃(又说入胎、成道、涅槃)三大行迹纪念日都是在四月十五日,故称三重节(དུས་མཆོད་གསུམ་འཛོམས།)。

(五)五月密集修供。5月1日—6日,共五天。唪诵《密集金刚经》(གསང་འདུས་སྒྲུབ་མཆོད)等。

(六)六月祈愿法会。6月1—6日,共五天。是纪念佛陀在印度鹿野苑初转法轮的法会,唪诵《怙主满愿经》,初五下午举行金刚舞表演、抛食仪式。

(七)结夏安居。6月15—8月1日,共四十五天。唪诵《上师供》(བླ་མཆོད)、《诸佛礼赞》(ཆོས་སྤྱོད)、《十六尊者应供经》。在此期间僧人不出门,每天在僧舍潜心修持,实为行善日。

(八)九月天降法会。9月20—24日,共三天。吟诵《长寿修供》(ཚེ་དཔག་སྒྲུབ་མཆོད)。据记载,释迦牟尼成佛后,上升到三十三天为母亲说法,并在忉利天住了三个月后于9月22日返回人间,故佛教寺院举行法会,以纪念天降日。

(九)十月摩尼修供会。10月3日—13日,共十天。唪诵《摩尼甘露仪轨》(མ་ཎིའི་རིལ་སྒྲུབ),制作摩尼甘露丸。

(十)十月五供节。1419年藏历12月25日,宗喀巴大师圆寂。格鲁派寺院为纪念大师而将这天定为“五供节”,或称燃灯节。才旦寺从10月22—26日集体唪诵《普济经》(ཀུན་རིག)。25日晚上,在经堂门前、各殿堂、僧舍屋顶陈设酥油灯,明灯吐红舌,金光灿灿,远远望去犹如一幕灯火辉煌的城市盛节夜景,极为壮观;数万盏酥油灯象征着佛光普照。

(十一)腊月祈福法会。12月7—9日,为期三天。是为本寺二位活佛的康泰而举行的法会,其中腊月初八是十三世才旦堪布圆寂日。集体唪诵《怙主满愿经》(བསྐང་གསོ)、《单坚护法和五勇猛王应供法》。

(十二)年终祈祷法会。12月26—29日举行,为期三天半,唪诵怙主满愿经。僧人们在郎朗的诵经声中辞去旧岁,迎来新的一年。

另外,每年1月29日、11月29日全天,集体唪诵《白伞盖佛母经》(གདུགས་དཀར་མཆོག་གྲུབ་མ),下午举行抛食仪式。

九、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才旦寺历来有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好传统。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寺院与当时的杏儿林场合作,由林场出树苗、寺院出劳力,每年在寺内外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但成活率不高。

自2000年以来,才旦堪布活佛每年购买近万棵树苗,带领寺院僧众植树造林,绿化寺院。2017年至2019年,他共引进资金27万元在寺院周围进行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在寺主活佛的积极引导下,植树造林成为才旦寺僧人的“必修课”,坚持每年种树,美化寺院,保护生态。

才旦堪布活佛说,建设美丽寺院,种下希望的绿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种几棵树,多添几抹绿,收获美好的环境,改善生态、传播文明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要积极投身国土绿化活动,为创建绿色家园出一份力、建一份功。

十、饮水思源,感恩奋进

才旦寺批准开放四十四年来,新建庙宇巍峨庄严,僧众康舍修葺一新,寺内路面纵横相同,水电通讯四季畅通,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得益于党的宗教政策的深入人心,得益于国家惠民政策的实实在在,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目前,硬化道路直通县乡主道,广大僧众享受全民医疗,贫困僧人纳入低保范围,僧人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低保兜底政策解决了贫困僧人的后顾之忧,面对党恩国策广大僧众爱国爱教的信念无比坚定,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初心使命时刻不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寺僧众发扬爱国优良传统,传承“六度”准则,秉持“度化”理念,增进“五个认同”,践行“四条标准”,坚持精进学修,以戒持律,以法为依,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