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化公主(622~698),武则天称帝时赐姓武,封大周西平大长公主,生于唐武德五年(622年),为唐宗室淮阳王李道民之女,18岁时嫁于吐谷浑王诺曷钵。

伫立在武威城内广场上的弘化公主与诺曷钵石像.jpg伫立在武威城内广场上的弘化公主与诺曷钵石像

偶然的机缘,有人在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南营乡青嘴喇嘛湾竟然发现了弘化公主墓。该地处祁连山南麓,北距武威城20公里,发源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的冰沟河和大水河流经此地,形成两道湾。后来在两湾之间的山梁上又发现了依傍弘化公主墓而设的吐谷浑王陵墓葬群。

弘化公主墓:

偶然启开历史的神秘之门

从弘化公主墓顶拍到的青嘴喇嘛湾

记者在凉州,约了武威市博物馆副馆长、考古学者黎大祥一同前往,考察并了解了吐谷浑末代王族墓葬及其历史。过了南营水库,即可看见青嘴喇嘛湾绵延一两公里的弘化公主墓和吐谷浑王陵墓葬群坟包。在寂静的苍穹下,它们显得安静,不似曾经有过战火和尘嚣,一千多年前的世事,就像它们前面的河流一样,在缄默中远去,在泥土和时光中流逝。

吐谷浑王陵墓群.jpg吐谷浑王陵墓群

据黎大祥介绍,清同治年间,因匪乱频仍,当地民众纷纷入山挖窑洞避难。一梁姓人家凑巧挖中了公主墓葬。从此打破了该墓葬的寂静。当时墓室中金碧辉煌,墓壁绘满壁画,随葬物品很多。除有彩绘的木俑、木马、木骆驼等等大批木器外,还有不少的铜器和金玉珠宝。梁氏将金银珠宝盗去,发了一笔横财。到(1915年)4月,该墓又被当地人掘开,发现了一块弘化公主墓志铭。当时的武威知县唐敷镕是个颇有见识的官吏,他吩咐商务会长贾坛四处寻访。贾坛得知弘化公主墓志铭出土,立即乘车前往,将其载回,放置武威文昌宫保存。

弘化公主坟茔.jpg弘化公主坟茔

弘化公主墓碑.jpg弘化公主墓碑

此时,大家才知道一代名人弘化公主竟葬于武威。弘化公主墓志铭为正方形,志盖正中篆书“大周故西平公主墓志”,四周雕刻缠枝草叶花纹图案。雕刻极为精美。志底文字25行,满行24字,字体端庄秀丽。

弘化公主墓顶发掘遗迹.jpg弘化公主墓顶发掘遗迹

弘化公主墓中出土的彩绘木俑.jpg弘化公主墓中出土的彩绘木俑

弘化公主墓中出土的丝织物残片.jpg弘化公主墓中出土的丝织物残片

此后,当地群众填塞了盗洞,使墓内公主遗骨及大批文物得以保存。同时,又在墓旁山岗上建造了公主庙,绘画了公主像,远近群众经常前往祭拜,一年四季香火不断。1927年,这座庙毁于地震。

后来,由于疏于管理,当地群众随意掘墓取砖,破坏墓穴,并将大批彩绘木俑及陶瓷器物扔在山下。1958年的大炼钢铁运动,弘化公主墓又惨遭劫难。为了砌炼钢炉取砖,该墓被拆得七零八落,仅存周围2米左右高的残断墓壁和依稀可见的彩绘立像残段。

至1980年,当时的武威县文管会以调查保护,摸清文物底子为目的,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对弘化公主墓进行了清理。

吐谷浑溯源:

称雄西羌的鲜卑别支

吐谷浑是古代辽东少数民族慕容鲜卑的一支,自西晋太康年间(约公元280年以后)西迁,“度陇而西”,到了今甘肃南部的枹罕(今临夏境内),不久又向南、向西扩展,达到今四川阿坝、松潘、青海都兰一带。到吐谷浑孙叶延时(329—351年),始建立政权,以祖父吐谷浑之名作姓氏,亦为国号和部族名。吐谷浑极盛时的疆域,东起甘肃西南部、四川西北,南抵今青海南部,西至今新疆若羌、且末,北越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一度还越过葱岭,攻入现在的阿富汗。此时的吐谷浑王国,东西长三千多里,南北宽千余里,统治中心在沙州浇河(今青海省贵德县)。在此范围,吐谷浑先后征服了一些羌族部落,同他们错落相居,与当地民族逐渐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与鲜卑族有所区别,成为一个新的民族集合体——吐谷浑人了。

吐谷浑兴起在南北朝时期。至隋炀帝时,曾受隋军攻打,屡遭挫折。唐贞观八年(634年),吐蕃松赞干布“率羊同共击吐谷浑”,次年,又遭唐军攻击,吐谷浑大败,分裂为东西二部。西部吐谷浑由伏允次子率领西退,以新疆鄯善为中心,后降服吐蕃;东部吐谷浑由伏允长子慕容顺率领,以伏俟城(今青海省共和县境内)为中心,依附于唐。唐王朝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后慕容顺被其臣下所杀,唐朝廷又立其子燕王诺曷钵为吐谷浑王,封其为河源郡王,后又改封为“青海国王”。他颁行唐朝历法,奉唐朝年号。贞观十年(636年)腊月,诺曷钵赴唐都长安晋谒唐太宗并请婚,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相许。贞观十三年(639年)冬,诺曷钵到长安迎娶公主。翌年二月,唐太宗派遣左骁卫将军淮阳王李道民送亲,并陪送了大量珍贵妆奁。从此,吐谷浑与唐王朝的关系日益亲密。10年后的唐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李治继位,封诺曷钵为驸马都尉。次年,诺曷钵遣使向朝廷敬献骏马。永徽三年(652年),弘化公主请求入朝省亲,唐高宗派左骁卫将军鲜于匡济前往迎接。十一月,弘化公主和诺曷钵到达长安,朝见了高宗。弘化公主是唐代外嫁的十几位公主中惟一回过长安的公主。高宗优礼相待,又以宗室女金城县主赐嫁诺曷钵长子慕容忠,金明县主赐嫁诺曷钵次子。

吐谷浑王陵:

怀念游牧生活的见证

吐谷浑人主要从事畜牧,有良马,名青海骢,号称龙种。也从事农业,种植大麦、粟、豆、蔓菁。矿产有铜、铁、朱砂。居穹庐、毡帐,后期渐有城居。

公元663年,吐蕃击溃吐谷浑,诺曷钵携弘化公主率残部几千帐逃至凉州,向唐求救。但因唐军救援不力,致使立国350年之久的吐谷浑王国遭到灭亡。唐朝曾于咸亨元年(670年)派薛仁贵带兵攻击吐蕃军,打算护送诺曷钵回归故国。可是,薛仁贵被吐蕃军大败于大非川(今青海海南州切吉乡旷原),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吐谷浑复国的希望破灭。咸亨三年(672年),唐朝将诺曷钵迁到鄯州(今青海乐都)大通河之南。诺曷钵惧怕吐蕃,不安其居。唐又将其徙于灵州(今宁夏同心一带)。弘化公主在吐谷浑生活了58年,于唐圣历元年(698年)病逝于灵州东衙之私第,享年76岁;于次年初迁葬于凉州。

由于史书缺乏记载,千百年来没有人知道这里葬着一代古人。从清同治年间以来,这里先后发现了唐代吐谷浑的墓志铭9方,所葬9人,即弘化公主、代乐王慕容明、安乐王慕容神威、青海王慕容忠、政乐王慕容煞鬼、金城县主、燕王慕容曦光、元王慕容若夫人、大唐故武氏夫人。根据墓志记载,从弘化公主到慕容曦光四代的墓,都葬在武威。

大唐故武氏夫人(武则天侄孙女)墓中出土的牛角梳.jpg大唐故武氏夫人(武则天侄孙女)墓中出土的牛角梳

大唐故武氏夫人墓中出土的阮咸琵琶.jpg大唐故武氏夫人墓中出土的阮咸琵琶

大唐故武氏夫人墓中出土的象牙围棋.jpg大唐故武氏夫人墓中出土的象牙围棋

吐谷浑在凉州居住不到十年,为什么死后都要归葬于此呢?黎大祥介绍说,凉州南山离原吐谷浑中心青海较近,隔祁连山就是他们原来的领地,今天祝藏族自治县的祁连、旦玛乡及武威的南营乡青嘴、喇嘛湾又是其休养生息的主要地区,葬于此地,既可受到唐朝的保护,又因靠近故乡,以抒发眷恋故土、怀念游牧生活之情。从目前在青嘴喇嘛湾发现的慕容氏墓葬来看,均系墓门向南,建于山岗之上,大有望乡的意思。其次,慕容氏虽迁到了安乐州,但此地仍有吐谷浑部落游牧。基于以上原因,凉州才成为吐谷浑王族慕容氏的先茔。

庐帐为室,通服长裙:

复杂的多元文化色彩

从弘化公主的墓志,出土的随葬品以及墓葬的结构、形制等,可以看出吐谷浑民族的丧葬习俗。墓室为单室砖券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为斜坡式,甬道及墓室呈过洞式,以条砖叠砌,室内有棺床。随葬物多以木器为主,并有漆器、陶器、瓷器、骨器、铜器以及大量的丝织品和金银珠宝。在木器中,除男女侍俑反映了王族的奢华外,马、驼及家禽之类随葬较多,反映了吐谷浑民族“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室,以肉酪为粮”的游牧生活。

吐谷浑后来在汉人的影响下,境内兴起了许多城堡,仅见于史册者已有浇河城、伏俟城、树墩城、鸣鹤城等,皆具有相当规模。因此,吐谷浑人实际上已是室居和庐居两种形式并存的民族。

吐谷浑人的发式、服装带有复杂的多元文化色彩。吐谷浑男子结发。女子则依旧保持鲜卑祖俗,不椎发,而是 “披发为辫”。《魏书·吐谷浑传》记可汗妻“衣织成裙,披锦大袍,辫发于后,头戴金花冠”。这种习俗更古老的故乡是波斯,传入吐谷浑以后其形制已有重大改变,进而东播中土,对后世,特别是对唐代妇女头饰影响很大,多次成为唐诗中的吟咏对象。《晋书》记吐谷浑男子“通服长裙”,《魏书·吐谷浑传》记:“其俗,丈夫衣服略同于华夏,多以罗幂为冠,亦以缯为帽,妇人皆贯珠贝,束发,以多为贵。”由于样子别致、飘逸,至唐朝竟成为贵族妇女及宫女的常服。

同鲜卑、柔然等东胡系民族一样,吐谷浑人原先也信仰萨满教,后来始改宗佛教。由于吐谷浑兼受西域、南朝的双方影响,所接受的是大乘佛教。

吐谷浑语言原属阿尔泰语系东胡语族,后来因建国羌地,日益羌化,语言渐与藏语接近。但由于同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其上层社会长期以来一直通用汉语、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