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喜马拉雅山脉全貌.jpg喜马拉雅山脉全貌

       一、世界的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腾空隆起,改变了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气候,因此人们称它为“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1)从自然地理环境讲,泛喜马拉雅山脉,从西端的吉尔吉斯斯坦到东端的缅甸,蜿蜒连绵3500公里;从北部中国西藏高原到南部印度的恒河盆地,宽约200—300公里[1]。它如一道巨大的屏障,将南北坡 地形地貌气候景观截然分开。北坡烈日炎炎又冰天雪地,终年干旱寒冷,年均降水量约200-300毫米,不及蒸发量的1/8-1/10。南侧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普遍炎热多雨。如位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一个村庄——乞拉朋齐,是世界上曾经在一年和一月内降水最多的地区,有“世界雨极”之称。一年里雨量达到了20447毫米[2]。(2)从人文环境讲,喜马拉雅山地的各个民族因受自然环境和宗教等影响,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喜马拉雅文化。当然这种文化是包罗万象的,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社会的等等。我就想从喜马拉雅区域一些民族对待自然生态和环境角度讲一讲。他们敬畏自然,进而产生了灵的信仰、物活观念、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继而又产生了对大千世界的神圣感,所以他们对大自然进行祭祀、膜拜和祈福,顺应自然,保护了这块生态非常脆弱但还基本处于原始状态的喜马拉雅山脉。在历史上,喜马拉雅区域又是一个充满了神奇、神秘和神幻般的世界。它养育了古代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它又是诞生神话、史诗、传奇、传说和故事的摇篮。如印度的《罗摩衍娜》《摩诃婆罗多》,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等。(3)因特殊自然、历史等原因和与外界文化相隔离,喜马拉雅区域是一处贫困地区。在2013年12月12日尼泊尔加德满都召开的“关注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HKH)贫困与脆弱性”国际会议上,尼泊尔总统拉姆·亚达夫(Ram Baran Yadav)在开幕式上说:“这一地区为严重的贫困和资源匮乏所扰。气候变化的挑战进一步加重了山区居民的负担。”[3] “喜马拉雅地区的人们仍处于极度贫穷、脆弱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一些地区1年中有8个月处于饥饿与食物不足中。各种自然和社会的压力导致了冲突,在一些地区已演变为长期的暴力冲突。”[4](4)进入现代(征服自然的时代),这块地方成为了人们科考、探险、开发和发展、旅游观光的宝地,也成立了很多国际性的组织关心这块地方,与此同时它也成为贪婪的人们垂涎三尺、跃跃欲试挖掘宝藏的地方。“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为这个贫困的地区带来了工作和金钱,这让人满心欢喜;但它也成为了自然资源快速消耗的另一祸根。”[5]

       二、喜马拉雅山脉是生态屏障

  喜马拉雅山脉是我们国家的生态屏障。

  喜马拉雅山脉在中国国土西南缘,形成了一条弧线,北边就是青藏高原,从东边的横断山脉到西边的帕米尔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绵延逶迤2500公里 。喜马拉雅山脉约有110多座山峰,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4座,山峰终年被冰雪覆盖。[6]所以,梵文称Himalaya, (Hima意为“雪”,laya意为“屋”)。藏族自称为“卡瓦坚”,意为“雪域民族”。同时又把喜马拉雅的最高峰命名为珠穆朗玛。

  早在十五世纪,噶举派僧人桑吉坚赞所集录的文学著作《米拉日巴道歌集》,对珠峰地区记载尤其具体、形象,称珠穆朗玛峰所在地为“顶多雪”。对“顶多雪”地区包括珠峰在内的五座山峰,《道歌集》中都有详细记述,并且生动地描绘道:“直入天空的三角形雪山巍峨高耸,她那象鹏鸟的头部,装饰着水晶饰物,这些水晶饰物闪耀着日月般的熠熠光辉;她的上方飘浮着洁白的流云,她的头部还在云中轻轻飘动;她的下方则镶着五色斑斓的彩虹;其中部的山崖岩石摇曳着碧玉般的眉毛;在她的脚下,则遮盖着雾气烟云。”不但如此,《道歌集》对“长寿仙女五姐妹”的排列次序也作了记载。

  我国政府对喜马拉雅的认识,从18世纪初开始。公元1717年,中国测量人员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测绘地图,正式发现了她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公元1721年,清朝政府编绘的《皇舆全览图》采用“朱姆朗马阿林”这个名字来命名珠峰,并精确地标出了其具体位置。“朱姆朗马阿林”是藏满语音的合译,“朱姆朗马”系藏语,本来就有的,“阿林”系满语,意为“山”,属于后来加上去的,这是珠穆朗玛峰最早的汉译名称。 

  公元1748年,清朝政府出版的《乾隆内府舆图》中,将“朱姆朗马阿林”改为“珠穆朗玛阿林”。到了清朝同治年间,《皇朝大清一统舆图》中,“珠穆朗玛阿林”又被标作“珠穆朗玛山”。 

  但是国外一些地图中,珠穆朗玛峰却被标名为“埃弗勒斯峰”。原来,在公元1852年,担任英国测绘局局长的埃弗勒斯,在未经清政府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对喜马拉雅山进行测绘。公元1855年,英国通过其所出版的地图,宣称他们“发现”了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并以“埃弗勒斯”命名。[7] 

       三、藏族对喜马拉雅的情结

  (1)世界人类对山的情结。山作为地理标志和文化象征。在人类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原始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依托。世界原始民族对山的敬畏和崇敬是人类共有的特性。山神(mountain deity)和神山(sacred mountain)又是与信仰、宗教认同和人文地理密切相连的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文化标识。山是宗教力量的载体和神灵的寄居之所;山被认为是宗教的特定圣地或名胜古迹。比如,中东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四座神山:土耳其的阿拉拉特山(Mt.Arart)、埃及西奈山(Mt.Sinai)、以色列摩利亚山(Mt.Moriah)、塔布尔山(Mt.Tabor), 摩利亚山圣殿成为犹太教信仰的最高象征,耶路撒冷由此成为世界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非洲人视乞力马扎罗山为他们的圣山,每年都要在山脚下举行传统的祭祀活动,拜山神,求平安;希腊人认为奥林匹亚山是诸神居住的神山,所以为了祈求幸福每年都要在这里祭祀山神;日本人认为富士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和民族象征,并以富士山的名字命名的品牌无数。

  (2)中国人对山的情结。中国人自古便与山结下了不结之缘,认为山岳丰富的资源,哺育了我们的列祖列宗。也较早的开始了对山的认识、记述。《山海经》就开始以山川作为地域划分的标志,把传统上华夏的山地划分为5个大区26个中区,451小区,每座山均有各自的神灵,更为全面而具体地记述了大山的资源、宝藏,堪称以山为径的博物志。人们所从事的宗教和祭祀等,真是触目皆是,多难胜举。[8]中国古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大山崇拜心理。中国人对五岳的崇拜特别是对泰山的崇拜从尧舜开始延续到现在,对泰山的颂词、诗歌、碑文和《泰山志》《泰山大全》《泰山通鉴》等著作的字数达千万余字。中国的汉民族称自己的家园为神州,是神灵的国度。藏族对山的情结: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藏族把自己和山水联系得更紧密,因为藏民族居住在当代科学认为不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海拔3000米以上)和生命的禁区(海拔5000米以上)生存生活下来,不能不靠崇高的精神信仰,这是生命的寄托。并把青藏高原这块被外界看来是不毛之地,而藏人却把这块地方看成是“天似八幅经轮、地如八瓣莲花”般的水晶宝塔、聚宝盆,断定“雪域高原”是他们唯独能生存的家园,能守护的家园,是佛祖指示的地方,是观音菩萨照耀的地方,骄傲地称自己为“卡瓦坚”(雪域民族)。藏族以拟人的方法,给这里的所有山水以生命和灵魂,把它们分为区域、部落、家族、家庭,再加上后来以宗教的思想理念看待自然界的山水,封山水为神山圣湖和护法神,敬畏、仰视,常为他们祭祀膜拜和祈福,这就是藏族的山水文化。这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所没有的独特现象。今天在这里我就举一个喜马拉雅长寿五姊妹的例子,说明藏族与山的情结。

2、长寿五姊妹1.jpg长寿五姊妹

  藏族把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五座山峰统称为“长寿五姊妹”( ཚེ་རིང་མཆེད་ལྔ།)。因限定词的不同,具体名称有三个系列:珠穆长寿五姊妹(ཇོ་མོ་ཚེ་རིང་མཆེད་ལྔ།)、拉敏长寿五姊妹( ལྷ་སྨན་ཚེ་རིང་མཆེད་ལྔ།)、扎西长寿五姊妹(བཀྲ་ཤིས་ཚེ་རིང་མཆེད་ལྔ།),名称虽然不同,但指代目的一致。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ཇོ་མོ་གླང་མ།)属于“珠穆长寿五姊妹”之一且位序第三,所以也被称为“第三女神”。

  藏族民间传说认为:最初的喜马拉雅山区,低处是汪洋大海,岸上是无边森林,林中奇花异草,一幅美丽、安祥的图景。不幸的是,海里出现了一条巨大的五首毒龙,搅起万丈海浪,给世间的人类和动物带来沉重的灾难。正在危难时刻,天上飘来五朵彩云,变幻成了五位女神,降服了毒龙,救助了飞禽走兽和人类。经地上生物的再三请求,五位神女答应永远留下来护卫生灵万物,从此便成了喜马拉雅山区的地方保护神。[9]

  “长寿五姊妹”的具体名称、形貌特征、色彩特点以及所乘坐骑、所持法器等,在不同时代、不同教派的藏文典籍中,记述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别很大。这里简要介绍较常见的说法之一 ——

“长寿五姊妹”的首领是以白海螺饰发的白色女神,名叫扎西次仁玛(བཀྲ་ཤིས་ཚེ་རིང་མ། ,义译祥寿仙女),平时温和,笑颜慈目,有时也现忿怒像,她有一面、三眼、两只手,右手握一柄金刚杵(多杰),左手持长寿宝瓶,骑一匹威风凛凛的雪山狮子,专门掌管人间福寿。第二位是常以靛蓝色饰发的青色女神,名叫婷吉希桑玛(མཐིང་གི་ཞལ་བཟང་མ། ,义译翠颜仙女),位居大姐扎西次仁玛的前面,骑一匹浑身闪耀宝石光的神驴,左手举银质魔镜,右手持占卜神箭,专门掌管人间的“先知”神通。第三位是常以金色饰发的金色女神,名叫米玉朗桑玛(མི་གཡོ་གླང་བཟང་མ། ),也叫米玉洛桑玛(མི་གཡོ་བློ་བཟང་མ། ,义译贞慧仙女),位于扎西次仁玛的右面,骑一只金黄色的母虎,右手拿着一个装满粮食的器皿,左手做着敬献宝物的手印,专门掌管农田耕作。第四位是常以红珊瑚饰发的珊瑚女神,名叫确班珍桑玛(ཅོན་པན་མགྲིན་བཟང་མ། ,义译冠咏仙女),她站立于扎西次仁玛的后方,骑一匹红珊瑚色的雌鹿,右手托着装满宝物的盒子,左手持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专门掌管人间财宝。第五位是常以绿松石饰发的绿色女神,名叫达嘎卓桑玛(གཏད་དཀར་འགྲོ་བཟང་མ། ,义译施仁仙女),位于扎西次仁玛的左侧,骑一条全身发出绿松石光波的龙,双手握一条蛇形绳索,掌管畜牧生产。她们姊妹五人,战风傲雪,在银装素裹的世界屋脊上亭亭玉立,于地球之巅俯视人间,保护众生,关心黎民疾苦,万年不辞辛劳,博得藏民族千百年来的膜拜与景仰。[10]

  藏文典籍中有许多赞美“长寿五姊妹”的神话传说、赞颂词与祈祷文,其宗教含义、宗教功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不断演变的轨迹。据《洛桑朗杰导师答问录》(དགེ་རྒན་བློ་བཟང་རྣམ་རྒྱལ་ལགས་སུ་བཅར་འདྲི་ཞུས་པའི་ཟིན་བྲིས།)[9]等藏文文献记载,扎西次仁玛女神主司长生增寿(འཆི་མེད་ཚེ་ཡི་ཕྱག་མཛོད་ཚེ་རིང་མ།),婷吉希桑玛女神专司圆光占卜(སྣང་གསལ་པྲ་སྟོན་མཐིང་གི་ཞལ་བཟང་མ།),米玉洛桑玛女神负责掌管丰美食品(ཟས་ཀྱི་དཔལ་སྟེར་མི་གཡོ་བློ་བཟང་མ།),决班震桑玛女神专管宝库财物(ནོར་གྱི་ཕྱག་མཛོད་ཅོད་པཎ་མགྲིན་བཟང་མ།),达嘎卓桑玛女神则负责四腿畜(རྐང་བཞི་སྤེལ་མཛད་གཏེར་དཀར་འགྲོ་བཟང་མ། )。“长寿五姊妹”的这种社会分工,后来随着佛教传入和社会变迁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藏族接受佛教以后,佛教各种教派的理念给予了这些神灵以更多的职能。在宁玛派僧人那里,把他们又描绘成另一种形貌,她们的头衔扎西次仁玛名字前面加了个勉宗(སྨན་བཙུན།),其他四位伴神皆做舞蹈状,都穿丝衣,身体用宝石装饰。四位女神每人右手都挥舞一枝占卜神箭;在噶举等教派的某些典籍中,“长寿五姊妹”不仅已经被视为“噶举守护神”(བཀའ་སྲུང་།),还有了密宗中特有的秘名(གསང་སྔགས་ཀྱི་མིང་།),而且其称谓中不时可以见到“空行母”或者“明妃”之类的特定称呼。例如:扎西次仁玛—不动金刚吉祥明妃(རྡོ་རྗེ་མི་འགྱུར་དཔལ་གྱི་ཡུམ,多吉米久班吉玉),觉悟空行母(སངས་རྒྱས་མཁའ་འགྲོ་མ།,桑吉堪卓玛);婷吉希桑玛—金刚忿怒母(རྡོ་རྗེ་ཁྲོས་མ།多吉冲玛),金刚空行母(རྡོ་རྗེ་མཁའ་འགྲོ་མ། ,多吉堪卓玛);米玉洛桑玛—金刚笑母(རྡོ་རྗེ་བཞད་པ་མོ།,多吉希巴姆),珍宝空行母(རིན་ཆེན་མཁའ་འགྲོ་མ།,仁琴堪卓玛);决班震桑玛—金刚天女受用明妃(རྡོ་རྗེ་དཔལ་མོ་ལོང་སྤྱོད་ཡུམ།多吉班姆隆觉玉),莲花空行母(པད་མ་མཁའ་འགྲོ་མ།,白玛堪卓玛);达嘎卓桑玛—金刚舞女(རྡོ་རྗེ་གར་མཁན་མ།多吉嘎堪玛),宿业空行母(ལས་ཀྱི་མཁའ་འགྲོ་མ།,力吉堪卓玛)等。而形成于明末清初的格鲁派则认为:长寿五姊妹女神已经是居住在尘世之外的虚空女神……

  最初的人类是与自然混为一体的,没有这种原始的思维就不会有泛灵崇拜。古代藏族人民创造了各种神灵,包括长寿五姊妹。创造神灵,又敬畏神灵、亲近神灵、依赖神灵,他们把各种神灵上升到了自己精神生活中信仰的层面。也就是说,藏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生态伦理是建立在神灵崇拜和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藏族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万物都看成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所以就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相融合。他们对待大自然的思维和行动就体现在千百年来保护整体环境、保护一切生物的行为活动中,体现在限制开发、节约消费、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上,体现在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游牧方式、农耕方式中,体现在崇尚信仰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中。社会发展到现代,神灵观念在藏族社会生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研究藏族、了解藏民族民间生活,必须关注这个深层次的问题。

  藏族神灵信仰崇拜是青藏高原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藏族人生态伦理与生态习惯法的基础,其中不乏至今仍有积极和进步的社会文化功能,对于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美丽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保护喜马拉雅人人有责

  喜马拉雅作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的第三极”,它的生态地位对亚洲乃至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它的生态环境又非常脆弱,经不起任何大的折腾。这一区域的人们又非常贫穷,全世界都需要关怀和帮助。

  为什么要关心青藏高原和环喜马拉雅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我们要看到这个生态事实——我们称青藏高原是“中华乃至亚洲水塔”,青藏高原的水养育了至少十几亿亚洲人口,支撑众多的文化体系和文明体系。纵观世界各地,我们看到大的文明体系的起源与发展和水是分不开的: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青藏高原的水系不光利益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这些大文明体系,而且润泽许多其他民族文化体系,比如说湄公河流域的老挝、缅甸、越南,等等。

  因世界气候变暖,青藏高原首当其冲,冰川在加速消融退缩。比如,2014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祁连山冰川加速退缩》——近50多年来,祁连山冰川总体呈加速退缩状态;2007年至2012年,大雪山冰川末端向后退缩了80米,仅2010年退缩幅度达23米;过去几十年,祁连山最低雪线已上升200—800米。《人民日报》最近的一个报道:《新疆冰川移动吞没草场警示人类:全球变暖正在加速》。报道称:5月11日,新疆公格尔九别峰冰川移动超过20公里,造成当地1.5万亩草场消失。

  青藏高原的冰川在急剧融化,这应该引起全球的关注。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目前的企业结构事实上是一个全球工厂,有大量外资企业,产品消费不光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因此,中国的环境问题,青藏高原冰川融化的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是一个大家有责任、有义务关心的问题。

  从生态环境角度来讲,青藏高原不仅是青藏高原的青藏高原,而且是亚洲的、全世界的青藏高原;环喜马拉雅地区,从地质上讲,从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到南亚、东南亚的缅甸,横向跨度达6000多公里;从生态角度讲,特别从水资源讲,青藏高原的水一直延伸到南亚的恒河流域、东南亚的湄公河流域。水有源,树有根,青藏高原是水源。

  解决喜马拉雅地区环境保护和解决贫困问题。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尊重这个区域的宗教信仰和保护这里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这一区域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保护了这块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才有了今天这个样子——没有被完全践踏和污染的山脉)。二是要限制这一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机械增长。因为这一方土地是“水源”、是“冷源”、是“生态之源”。不宜大量开发和更多人的居住。三是要遏制在这一地区滥砍乱挖、修建大型的水库和电站[11]。这些都是喜马拉雅这个亚洲生态屏障和亚洲水塔必须采取的措施,这不仅需要喜马拉雅山地中心等研究机构目前进行的科研和学术交流,最关键的是通过联合国环境保护署等机构协调喜马拉雅周边国家,以立法等方式形成环保共识,共同遵守承诺;更要动员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参与保护地球第三极环保和解决世界最贫困地区人口的行列中来。

注释:

1.好搜百科—喜马拉雅山。

2.《走进“世界雨极之地”——印度乞拉朋齐》,2013-06-05 《环球网》

3.《喜马拉雅贫困与脆弱性会议关注山地减贫》,2013年12月12日《科学时报》,作者:陈娜

4.《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官网》 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引用日期2014-03-23]

5.《喜马拉雅山脉地区过快发展易引发环境破坏》,2011年05月23日,《中外对话》,作者:贝丝·沃尔克,

6.维基百科——喜马拉雅山脉

7.《藏族神山文化研究·长寿五姊妹》,作者:才项多杰

8.徐华光、王有均:《山与神山信仰》,学苑出版社,第12-17页

9.《喜马拉雅:遥远的传说,圣洁的神山》,2011年03月22日,来源:新华网

10.藏文文献中有关“长寿五姊妹”的记载有很多,但缺乏系统全面的梳理和研究。本文参考的藏文资料中,包括《尊者米拉日巴道歌》(རྗེ་བཙུན་མི་ལའི་མགུར་གླུ།)、《具誓护法顶髻全诵》(དམ་ཅན་སྤྱི་གཏོར་ཁ་འགེངས།)、《长寿五姊供朵之法》(ཚེ་རིང་མཆེད་ལྔའི་མཆོད་གཏོར།)、《宝生卷》(ཡི་དམ་རྒྱ་མཚོའི་སྒྱུར་ཐབས་རིན་ཆེན་འབྱུང་གནས་ལྷུན་ཐབས་རིན་འབྱུང་དོན་གསལ།)、《隆钦精要》(ཀློང་ཆེན་སྙིང་ཐིག)、《喇嘛无碍修心之噶举护法长寿五姊修行法》(བླ་མའི་ཐུགས་སྒྲུབ་བར་ཆད་ཀུན་སེལ་བཀའ་སྲུང་ཚེ་རིང་མཆེད་ལྔའི་སྒྲུབ་ཐབས།)等。

11.《中印抢水战或危及喜马拉雅生态》,来源:环球时报,时间:2013-08-12。

本文系作者在2015年7月4日“梅里雪山与环喜马拉雅与文化多样性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论稿,图片为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