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觉果
摘要:藏历年是藏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解放前,藏历年的礼俗各地不尽相同,自主选择和调和节日礼俗,成为各个地方的特点。但拉萨作为藏区文化中心,集中展现了藏族新年文化的丰富内容。以拉萨为例剖析藏族对于年庆的感情态度,以及藏族传统的节日文化观念颇有意义。透过拉萨藏历新年礼俗文化的描写,也可重新审视藏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精华与糟粕。
关键词:藏族;拉萨;藏历年
拉萨的节日,如同散落在草原上的邦钦梅朵,镶嵌在每年的某个月份当中:藏历1月至2月间的新年,藏历3月的杰多①,藏历4月的萨嘎达瓦②,藏历5月的臧林吉桑③;藏历6月的珠巴次喜④和甘丹色唐⑤,藏历7月的雪顿⑥,藏历8月的嘎玛堆巴⑦,藏历9月的拉帕堆钦⑧,藏历10月的白莱日缀、甘丹昂曲两个节日[9],藏历11月的尼玛古宗,桑布炯单[10];藏历12月,为新年的序幕——拖期和古托[11]。
以上众多的节日,是在无数春秋岁月接替中形成的。每一个节日不仅有专门的名字,也具备了整体完备而又不同的活动内容和特点。每一个节日所表现的形式,都充分表达的藏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俗特质以及社交礼仪。其中,需要藏族人付出全部热情和精力的节日,无疑便是藏历新年。藏历新年,作为新一年节日序幕的重头戏,有繁缛的礼仪习俗、有特别的庆典仪式、有特殊的信仰膜拜形式。作为新一年的第一个节庆日,整个环节中不仅彰显着民族的狂欢个性,也施展着宗教的圣神气息。毫无疑问,藏族人对即将到来的新一年,怀揣的美好梦想和希望,并以此注入到新年年庆当中。藏族人始终相信,新一年年庆能否做到尽善尽美,会影响到这一年的运势好坏。
一、忙碌只为辞旧迎新
时间一分一秒由一个藏历十二月运行到另一个藏历十二月。每一轮新年月份,拉萨是最为忙碌的月份。
藏历新年在藏语中被称为“洛萨”[12]。听老人们讲,很久以前,拉萨并不是在冬春交替时间过年的。可能是到了后来,与外界民族有了交流,吸收了外民族的历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历算,形成了延续至今的藏历历算的方法,藏历新年渐渐在藏历历算换算中固定了下来。由于藏历历算的特殊性,每年的藏历新年与阳历相比较,差距较大。但一般来讲,藏历“新年”,即在开春之际。
迎新年,忙碌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拉萨人常说:“洛萨玛日,来萨日”,译成汉语,即“不是新年,而是辛苦日”。尽管译成汉语后的句子显得有些滑稽,但这句藏话本身,非常经典地概括了为新年忙碌的辛苦劳累。藏历12月,寒冷的冬季,会让每个人包裹得非常严实。即使这样,也不会影响为新年而忙碌的手脚。
解放前,藏历新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贵族社会和一些富裕家庭欢愉的节日,也是贵族们展示家庭实力的一次机会。为了顺当而满意地欢度新年,每个贵族庭院内的主仆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新年盘算着,主人们盘腿坐在铺有精致卡垫的床上,用羊毛制成的毛茸毯裹着下身,似睡非睡地背靠在靠垫上,靠近床放着铜制的“火盆”[13]。“火盆”幽幽燃起来的烟火,驱散了冬季的寒冷,给整个房子带来温暖。主人一边接过女佣递过来的茶杯,一边听着“强佐”(管家)和“涅巴”(司库)的汇报。“强佐”和“涅巴”恭恭敬敬地站在主人的前面,向主人叙述他们筹划新年的各项事宜。主人懒洋洋地听着,一般不会听漏任何一项为新年可能需要的开支。实际上主人也很清楚,新年的开支并不需要主人劳思。因为“强佐”和“涅巴”一直是凭借着经验,这只是一种例行的事而已。主人对入耳的盘算一般不会挑剔,因为家里的一切开支也得由“强佐”或者“涅巴”经手。[14]
女主人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表现非常地忙碌。她们手里拿着一串钥匙,长呼短唤着身边的仆人,还不时向“强佐”和“涅巴”询问一些准备的情况。所有的贵族妇女为了证明自己的贤良和治家能力,把值钱的和不值钱的物品都进行了分类,或存放在“涅仓”(一间空房屋,意味库房)或存放在上了锁的箱子、柜子内。一串钥匙用丝线绳穿在一起,拿在手中便是一种权利,一种身份。无论是节庆还是平时,所有的家庭收支都会由“强佐”和“涅巴”之手,负责放入或拿出“涅仓”,然后用一把大锁锁卜“涅仓”的门,钥匙交到女主人手里。为新年准备期间,每天需要多次开关锁头来取物或放物,这就少不了劳动女主人。如果女主人亲自来回开锁、上锁,这并不会被看成是吝啬,相反人们都会说女主人治家有方。[15]
每逢“新年”,仆人们都要对主人的房子乃至整个庭院进行一次大扫除,拉萨人把这种行为称之为“拖积”。虽然,贵族的每一间房子和庭院都会在仆人的照料下,平日里就透出光亮的色泽,但适逢新年要更加讲究:对每个房屋的每个角落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施积”赋予的劳作形式,即使在非贵族家庭,也会如此这般。扫除完、一切重新摆放后,要开始在墙壁上用白粉涂画妙莲、宝伞、海螺、法轮、宝瓶、胜幢、金鱼、吉祥结八宝吉祥图案。一般来讲,藏历十二月的任何一天都会是“拖积”的最佳开端时间,但是为了不触怒神灵,人们很谨慎地挑选吉祥和适宜的日期。日期的挑选并不需要打卦问卜,而“络托”[16]自然就是依据的来源。
“拖积”的分工是比较明确的。除了挪动移位大的家具和物品上需要借助一些男劳力外,一切清扫工作都由女性来承担。在过去,女主人不会插手帮佣,但站在一边观察指导说道说道,无疑也是一次展示治家才能的表现。所以,“拖积”从开始到结尾,女主人始终都是中心。仆人们在她的指导下,将每房屋内的家具小心翼翼地搬出,对每间空屋从房顶、房墙、地板进行一次彻头彻尾的扫除,之后又把原有的东西搬回房内进行摆放。如果这时女主人或者有经验的女仆能够发挥一些想象,会使重新摆放的家具给人一个恰当而又新样的感觉,使原来的房间面貌焕然一新。“托积”之后的房屋,最终会被收拾得千干净净、纤尘不染。
“厨房”对于一个贵族家庭乃至对所有的藏族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场所,厨房内“灶”的落脚,更是不容忽视的。在扫除厨房灰尘时,需要由厨师或帮厨来监督指点。收拾完毕后,用干面粉在灶墙上画上雍珠图案,祈求灶神的护佑,同时在火灶四周撒一点青稞。以求食物的丰厚。[17]
“拖积”很快在集体劳动中结束,而迎新年的准备工作还在继续着。炸“卡赛”(面果子),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新年气氛的劳动。“卡赛”,作为点心,没有什么象征意义,但“卡赛”种类的多少、“卡赛”品种的好坏等等都将成为“新年”前后的重要话题。正因为如此,在过去每个贵族家庭都非常看重炸“卡赛”一事。大的贵族家庭,本身就有1-2个厨艺很强的厨师,不仅家宴办的绘声绘色,“卡赛”也炸得非常可口入味。一个贵族家庭如果没有这样的厨师,也不会影响到家庭的地位。雇佣厨师办家宴或者炸“卡赛”,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在西藏,厨师的身份具有双重性,尤其是那些具有资历和经验的厨师,作为归属于贵族家庭的厨师,他们如同所有的仆人一样,言行举止上受到主人的制约,但因他们掌控着主人的胃,所以多少拥有一定的自由和权力。拉萨还有一种以厨艺为生计的“自由人”,一般生长在世袭厨师家庭,不定期被一些贵族家庭所雇佣。作为“自由人”,他们每年要为政府上交“人头税”。正因为如此,贵族社会和贵族家庭至少在表面上非常尊重厨师。每逢节庆等一些相对特殊时期,厨师们自然就忙很多,可以说他们大显身手的时机都表现在这些节庆当中的餐宴和点心的制作上,常与“强佐”、“涅巴”共同商议,准备什么样的年饭成节庆家宴。[18]
与厨师一样忙碌的是贵族家庭的“强玛”。“强玛”基本上是由一女性充当,她的主要任务是为贵族家庭酿制青稞酒,但也做些家务活。新年之际,青稞酒是少不得的饮品。虽然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拉萨,贵族家庭在餐宴上有各种各样的外国酒,但这些酒只是装点餐宴的奢华而已,人们更喜欢饮用青稞酒。新年到来之际,“强玛”开始浸泡一点“青稞”种子,并把浸泡的“青稞”种子培育在精致的花盆中。虽然这事做起来并不费事,但它所蕴含的意义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经过几天的精心培育,新苗嫩绿发芽。嫩绿的新苗,不仅象征着来年喜庆的迹象,而且还能为寒冷的冬季,带来春意盎然的开春讯息。这喜庆的新苗,自然在年庆中成为祈福的供品。藏语中称这新苗为“洛浦”[19]。
新年少不了供品。酥油灯、净水、香,是每个家庭平常礼佛中必须具备的,到了年庆,还要多在佛龛前放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供品。“德嘎”,在年庆中用来专供神佛的。“德嘎”,是面果子中的一种条形耳状。在炸面果子时,首先要炸“德嘎”。炸好的“德嘎”,堆垒成“#”字,再在其边角点缀干果和糖果。年庆一过,“德嘎”会被撤出。在过去,贵族家庭内供奉的“德嘎”,年庆一过,即撤下赐给庄园内的奴仆。当然供品不止这一种,新年即将开包享用的一切食物,在食用前都取出一点儿作为“洛浦”搁在漂亮的瓷器里,也成为敬献神佛的供品。此外,精心培育的青稞新苗也作为供品奉献出来。也供奉羊头,羊头寓意新年开始。羊头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酥油制作的。[20]此外,新年必须具备的象征性物品是“卓素切玛”——吉祥五谷斗。这是一个木制雕刻绘图的斗,整个斗一分为二,右一格装青稞,左一格装糌粑。上面插上青稞麦穗和“孜卓”(一种酥油制成的彩花板)。
随着忙碌的接替,“洛萨”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一个为迎接吉祥初一的开幕狂欢,即将开场。
二、除尘消灾驱鬼忙
藏族人认为藏历每月的8号、15号、30号这几个日子是“次桑堆桑”(恰好的时辰)。说在这些吉祥的日子里,如果虔心念佛吃斋、礼佛布施行善事,会积双倍的德。一般来说,这些日子正是那些最为虔诚的信徒,展示其信仰虔诚行为的重要时候,人们很少在家宴请客人欢宴。[21]
大年29号,被藏族人称之为“古突”。[22]通过字面,不难想象这是为九而做成的面汤。在食用“古突”过程中,有很多礼俗程序。首先家家户户都会备一个损坏了的陶罐,罐内放置于芦枝堆叠成一个非常小型的九层的#字图案。用面粉和泥捏塑成一个类似马的动物和一个脸部被涂成黑色的“鬼”(类似人形),还有一个用来驮“鬼”的“马”(也是捏塑而成)。然后把“鬼”安施在“马”背上,再然后把“鬼”和“马”一同搁在#字图案上。这个被塑成的“鬼”,脸部需要朝向门外。破陶罐内还要倒上一点早已准备好的酒糟、过滤后的茶叶、醒酒后的青稞。其次,做面汤前要备好9种食品(青稞、大麦、豌豆、人生果等等)。这在藏语中被称之为“古仔”(九种料)。在汤面熬制时把这9种食品搁进锅内一同烧开。与此同时,最不能忘记的是要做面疙瘩。面疙瘩可以是猫耳朵形,也可以是实心小豆形。还要用面做一些赋予象征性的东西,诸如:太阳、月亮、经书、八角刺等等,此外还用小面团包一些意指个人品性的东西,其中包括木炭、破瓷器、辣椒、羊毛等。在食用“古突”前,家里男性成员(其中包括过去贵族家庭内的男仆)要洗浴完毕,权当洗去旧年的尘埃。临近傍晚,每家每户开始熬制“古突”。一般来讲,这一天贵族家庭内的主人和仆人在一同食用“古突”。因为习俗,“古突”要求家庭成员团圆聚餐,家仆在某种程度来讲也是该家庭的成员。还有一个原因是,“古突”在食用的过程中有很多娱乐的内容,人多热闹。在大家食用时,“古突”面团里那些包有各种寓意的东西,和一些有说法的各种面团形状。会被一一打开和一一解释。每一个解释都会引来一番热闹,如果拿不到好的解释,会被罚酒。孩子们非常希望拿到寓意好的面团,他们直接参与着,也忐忑地等待着,很多孩子会认真地对待这样解释,以至于孩子的哭声笑声融入大人们无忌的笑声中。笑声不会忘记需要继续做的习俗仪式。最后,每个人碗里都剩点儿面汤,手里各抓着一把早已准备好的糌粑团,嘴里振振有词地说着“把~年中的病、痛、坎、灾统统带走吧”,抓着糌粑团的手配合嘴里蹦出的话语,从头部拍打着,慢慢移到脚部,然后对准糌粑团“呸”的一声,把它扔在准备好的陶罐里,再把碗里的剩汤面用口数9次的方法倒在“鬼”的身上。之后的仪式是惊天动地的,3-4个身强力壮的男、女(过去多为仆人)手里拿着冒着火花的干芦苇,从一个房间窜到另一个房间,嘴里大喊着“出来,鬼滚出来”,然后直接奔出门外。随他们而去的人中,有1人是专拿陶罐的,还有几个人是助威的。驱鬼的人,头也不回地奔向丁字路口,把火把和陶罐一同扔向路口。
驱鬼的人,身负家庭成员的意愿,在火光的指引下,冲出黑暗,嘴里不断地大声呼喊着“鬼,出来吧”。这个声音打破黑暗的寂静,也给邻里一个信号。自从有了鞭炮,响彻四方的放炮声把驱鬼活动变得更加热闹。事实上,过去也有响炮,但能够有条件放炮者屈指可数,不像现在,家家户户都会燃放鞭炮。炮声自然而然地把邻里催促起来,争相恐后地把自家的鬼尽快赶走。
从各家走出的驱鬼者这时都会聚集在一起,开始欢呼雀跃,伴随火光冉冉升起,一年中的鬼气似乎在人们热闹欢呼和燃烧的火焰中被统统驱赶了。这是一个非常纯粹的民间仪式,既不借助僧人的力量,也不用借助经书的理论。欢乐的气氛充溢着整个“古突”和“驱鬼”的活动,慢慢地,慢慢地,就在人们的狂欢中揭开了“新年”的面纱。
驱鬼的人三三两两一跑出院门,留守在家中的成员在笑声中用最快的速度把大门关上并上栓,以免鬼气徘徊返回。这是一个带有娱乐性极强的习俗游戏,大家一边笑着一边说着,回到主客厅等待驱鬼的人返还。在过去,贵族家庭在客厅内安排座次,按照长幼、主仆一一入座。酿酒女“强玛”手捧着新酿的青稞酒,在几个女仆的协助下,一一敬酒。不善喝酒的人,会用无名指在酒杯里轻轻弹三下,以示敬神礼佛。外面的敲门声和断断续续的笑声证明着驱鬼的人回来了,客厅里的成员都齐刷刷地出来开门。不过开门前的仪式是不能免的。门里门外、院里院外、墙里墙外一问一答不能有错。问:你们是从哪里过来?答:我们是从快乐的地方过来。问:要往哪里去?答:要到幸福区。所以想在你们这儿借宿。答:如果需要借宿夜,要求你们为我们唱赞家“门”。[23]唱诵完毕,里面的人又有话说:你们把我们的白色宝石拿给我们,同时把你们的黑色鬼石拿走。说完打开门缝互换黑白圆润鹅卵石。一切礼毕,才让驱鬼者进院。在笑声中院内的每一个成员(除孩子外)都会向他们一一敬酒,以示犒劳。即使不善喝酒者,也要表示。当然,一个代表吉祥的小小手语不能落下。那就是在饮酒前用无名指轻轻弹三次。[24]
在过去,西藏地方政府也配合民众习俗,在布达拉宫东大院举行驱鬼仪式。其仪式主要是跳神,之后藏军放炮。那天,摄政会参加。因为摄政参与,所以僧俗官员无一例外也都要参加。那天的热闹,不仅在于驱鬼仪式的趣事上,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徒聚集在布达拉宫前观看闹腾的场景。
大年三十被称为“囊噶”。这一天里,女性成员都会依次沐浴。[25]与此同时,各个房间再做最后一次彻底的清扫,因为初一是不扫地的。在过去,大年三十傍晚,仆人们在女主人的指导下开始在几个主要房间(主客厅、经堂)摆设“德嘎”。除夕当晚,包括女主人在内的女性成员没有固定的歇息时间。她们除了放置新年供品及招待家人和客人的点心之外,不会忘记如何把自己装点一新。
每家每户还要为自家院门和屋门换挂长条对摺帘子,藏语称“香布”。一般来讲,其质地是白色的丝绸,也可以是其他的颜色。换挂帘子是新年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表达最为吉祥的门饰形式。虽然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作为换挂帘子的时辰,但家家户户一般会选择大年29号太阳下山前,如果忙里遗忘,也有家庭会在大年三十号那天换挂“香布”,同样也会在太阳下山前。在西藏,太阳下山前后是一个比较清晰和隔断式的时辰。早晨当太阳从山顶露出脑袋,每家每户在经堂上供圣水,到了下午太阳下山前把圣水从圣碗内倒出。许多事情的始端和末尾,都会在太阳上升和下落时。
大年三十和新年初一之间的更替比往常来得早。三十的热闹还没有彻底冷却,新年的第一天便迎面而来。无论男女家仆,他们几乎都还没等睡熟就爬起,开始做自己份内的活。按照传统的观念,新年打新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一大早,几个女仆到有井的院子里打新年的第一桶水。[26]管理牲口的仆人也要在蒙蒙天亮前把牲口喂饱。新年一大早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到经堂给佛祖上灯供奉,因为这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厨师会在一大早给主人端上热热的“滚丹”[27]。同样仆人们也会在早晨吃“滚丹”,只是厨具、原料不同,味道也就有所不同。
女主人吃完“滚丹”后就马上起床,开始洗漱换装,满面笑容地给每个人道声“扎西德勒”。[28]然后径直来到经堂,向佛祖祈祷并念诵祈祷经。男主人和孩子们吃完“滚丹”后,往往睡个回笼觉。等到再起时同样不会忘记给佛祖磕头祈祷。[29]
当礼毕,成员们来到客厅按照尊卑长幼依次坐定。在过去,老爷的座位在正中间,坐垫也比家庭其他成员高一点。一女仆手里端着“卓素切玛”,递到主人们跟前。每个人一边念念有词地说着同样的吉祥颂词:一切吉祥如意,一切美美满满,一切顺顺利利,来年和和美美![30]一边用手指捏一点青稞向天三撤,以示佛、法、僧护佑,一边再捏一点糌粑送到嘴里,以示年年有余。所有的仆人,在“强佐”的带领下依次向主人敬献哈达,并说上几句吉祥的祝福话语。这时,厨师也会端来“卓玛翟丝”[31]敬献给每个成员。
如果在新年的一大早能够到大昭寺朝拜释迦牟尼等诸佛,为今世和来世增加福德。
三、民俗和宗教交汇
琳琅满目的食品成每个贵族家庭在新年中的一大风景。人们忙碌着,桌子上摆满了精致的食品和精致的器皿。煮的羊肉,炖的牛肉,蒸的牛肉包子、“西沙”(豆沙)包子以及精致的奶渣加白糖、酥油的“秋热”包子,还有酥油、精致奶渣、红糖、糌粑混合制成的“玛散”(糌粑糕点),清蒸牛舌,牛肉末和熟米混合灌制的羊肠、上等奶渣和酥油红糖混合的“煺”以及西红柿、土豆、萝卜、白菜、青辣椒、花菜、芹菜等蔬菜,还有燕麦粥、青稞粥、糌粑粥会成为午餐的主要食物,至于晚餐,每个家庭安排的有所不同,但是“嘉郭”(汉锅——火锅)会是许多家庭新年晚宴的必选餐品。[32]
初三是宗教和民俗活动搭配在一起的日子。上午要在布达拉宫举行一年一度例行的“乃琼降神仪式”。西藏有诸多的“降神神汉”,其中哲蚌寺“乃琼降神神汉”最为重要。“降神”是西藏宗教的重要仪式之一。地方政府无论是求福避灾,无论是做出重大的政治上的和宗教上的决定,都要进行降神问卦。哲蚌寺“乃琼降神”只有在重大仪式中才会进行“降神问卜”。
尽管降神仪式在初三上午的某一个不太确定的时间里进行,但是参加降神仪式的贵族官员都不会为此而有所怠慢。天蒙蒙亮,他们开始整装出发。只要有达赖喇嘛或者摄政参加的仪式,其仪式的程序基本相似。在仪式开始前,僧俗官僚还是按品级先僧后俗的排序,面向达赖喇嘛的宝座进行伏地跪拜。之后,按照品级,僧右俗左坐在高低不一、颜色有别的座位上。朱少逸的《拉萨见闻录》中也有有关这类活动的描写:“哲蚌寺乃琼(护法神)每年例于此日降神一次,预言年岁丰歉时事吉凶,亦涉及政教事务,据云甚为灵验”。“降神”仪式在极强的宗教氛围里进行和结束,每个参加“降神”仪式的人,都会被宗教的神秘力量所震撼。尽管如此,被宗教影响的情绪不会延续很长的时间。当天下午在布达拉宫山脚下举行撑杆滑绳表演,这个表演很快会冲淡上午感受到的宗教神秘之力量。这是一个热闹的下午,不仅拉萨城中心的人,还有周边的人民都汇集在布达拉宫山脚下,观看这个完全带有世俗性质的非常刺激大脑的游戏。该游戏的表演者来自于底层的农奴,尽管该行道不属于世袭,但是由于该游戏危险系数高,所以慢慢变成了一种世袭表演。关于这个游戏,我们同样可以从朱少逸的《拉萨见闻录》中见到:“下午,布达拉宫山下举行坠绳之戏,其法先立五丈高竿于平地上,再由竿顶系牛毛绳,斜垂而下,牢拴地面,坠绳者着短衣,以生牛皮束胸,先爬升竿顶,再抱绳倒悬滑下,快捷如飞,如坠者平安落地,则本年岁收丰稔,百事吉祥,否则必有荒年或发生重大不利之事。坠绳者系征自民间,落地多成昏迷状”。正因为该游戏危险性很大,所以在西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强巴(代词-即坠绳者)阿妈没有被饿死,反被急死”。
从藏历初三开始,人们相互拜年。在过去,年庆不仅是亲朋好友聚会的好日子,当然也是拜访高官、高僧的好时机。过去一般来讲,西藏没有高等级家庭访问低等级家庭的情况,除非不同等级的家庭之间存在着亲情或者姻亲关系。即使是这样,高等级的家庭也会在低等级家庭的邀请之下才会访问对方。
过去新年期间的许多活动,对于现代的藏族人来说,已经成为被封存的记忆。尤其是对于孩子们,那些似乎已经成为非常古老而遥远的故事。即使孩子们能够看到非常完整详细的文字记载,他们还是不能获得具体的感受。
在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拉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而感受亲历社会变化的每一代人,随着生活水平、心理要求和审美趋向的变化,年庆在因循运转过程中,蕴含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古往今来的诸多现象不断得到取舍理更新是不难理解的。事实上,年庆活动亦如生活中存在的点滴事物,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所以取舍自然会成为一种人们的自觉行为。
现代的西藏社会,节日只是生活的一个插曲。琳琅满目的产品,满足了平时的需求。节日,除了一种固定的标签和这个标签带来的假日时间以外,似乎不能增加更多的新鲜东西。很多中青年人,会在藏历新年来临之际,会选择离开故乡到内地甚至到国外度假。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许多中青年夫妇愿意出去度假过年。其原因有三:在家乡过年,准备工作多,太累,不值当;每年如果能出去度假,又能到不同的地方或者国家,这样可以增加并且有节日新鲜感;乘新年假日之际出去度假,可以彻底的轻松。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这是由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趋向的改变以及多样生活的选择所决定的。
注释:
①在过去,藏历3月8日这一天,布达拉宫孜朗杰扎仓要在布达拉宫举行佛事活动。僧俗官员都会到布达拉宫给护法神进献哈达,并举行象征性的官僚换装仪式(冬装换夏装)。布达拉宫“孜苏托”(布达拉宫厨房)会在这一天,为僧俗官员准备素食和茶。
②藏历3月30日到藏历4月l5日为萨嘎达瓦节日。传说,这一个月是释迦牟尼降生、成道、圆寂的月份。人们为此进行斋戒、转经、布施等活动
③藏历5月15日为“臧林吉桑”节日。“臧林”指五洲四海,“吉桑”指共同欢庆。这一天,人们在各处煨桑,祈祷一切生灵的康顺。同时也会到各个林卡(园林),欢度节庆。故,也被称之为“林卡节”。
④藏历6月4日为“珠巴次喜”节日。也被称为“曲廓堆钦”(转法节日)。这一天,被认为是释迦牟尼成佛后的49天纪念日。人们带着祭品,背着食物,转色拉寺北面的根本乌孜山祭佛祈愿。
⑤藏历6月15日为“甘丹色唐”节日。这一天,甘丹寺把镇寺之宝金质的唐卡展示给众人。
⑥“雪顿”节的序幕,是在藏历6月的最后一天便拉开了。正当春夏交替,万物生长,虫鸟孵化时,各个寺庙为了僧人避免外出不小心造成幼虫伤害,举行“夏坐”,藏语称“亚乃”。要求僧人们在寺内修行、读经、礼佛等,长达3月。这段时间,信徒们供奉僧人新鲜的酸奶。“雪顿”由此得名。展佛、吃酸奶、表演藏戏是这个节日的主要表现形式。
⑦藏历7月底8月初,当金星在天空正中央出现的第二周开始的一个礼拜,人们三三两两,成群结队来到河边沐浴,洗去尘埃,净身礼佛。汉族人称这个节日为“沐浴节”。
⑧藏历9月22日为“拉帕堆钦”,字面上理解,神降人间。故为降神节。据说释迦牟尼佛在天界服侍其母一年,就在这一天佛祖下凡到人间。与此同时,这一天众佛也随佛祖下凡到人间。
[9]藏历l0月15日为“白莱日缀”节日。“白莱日醉”又被称为“吉祥天母节”。这一天人们喂桑、转经、布施,妇女们穿着盛装。过去,低阶层的人会向高阶层的人索要酒钱,大人给孩子岁钱。藏历10月25日为“甘丹昂曲”节日。这一天是宗喀巴大师圆寂的祭日。过去,布达拉宫顶上,敲打达玛鼓,以示祭祀。每户人家,点上百千盏酥油灯,以示祭奠。
[10]藏历l1月6日上午、7日上午为“尼玛古宗,桑布炯单”节日。这两个节日各自占半天。说法是这两天的上午半天里.如果做一件不好的事,以后的整个一年当中就会遇到9个不好的事。如果这两天的上午半天里做一件好事,同样在以后的一年当中将会遇到10个好事。故,人们在言行举止上会非常谨慎。
[11]“拖期”,为清扫日。“古托”为新年序幕。这一天要、每家每户会举行驱鬼活动。
[12]洛,指年:萨,指新。故新年。
[13]过去拉萨贵族家庭和大商人家庭,都会在冬季选择“火盆”烧炭或烧羊粪来取暖。从发音来分析和推论,火盆是内地传入西藏的。
[14]拉鲁·次旺多杰,帕拉·次央普龙哇·次珍访谈。
[15]调查资料。
[16]“络托”,就是藏历天文历算的一种记述书。“门孜康”(医算处——现在的拉萨藏医院),每年的下半年会出版来年的长条记述书“络托”。“络托”书中不仅描述了岁末“拖积”的吉祥时间段,也讲明了每个月吉祥的时间段。以及通过历算,说明了这新一年运行当中可能出现的疫情、灾情以及个人的运势等等。
[17]调查资料。
[18]调查资料。
[19]调查资料:洛,为年,浦,指所有开启的食物或者饮品要在食用饮用前取出点儿作为供品这就是所谓的“浦”。如,新开启的糌粑袋,在食用前会取出一点,作为供品。同样的道理,每天早晨更换的供水,也是这样的内涵。当然,“浦”不仅仅是指食物或饮品。如藏戏,把八大藏戏融为小节同为表演的即“斯浦”。
[20]羊头在藏语中的发音是与岁首同音,叫“洛果”。
[21]家宴少不了荤菜,而这些积功德的吉祥日里,最好要吃斋念佛。
[22]古在藏语中为九,突在藏语中为粥或者各种面汤。
[23]这里的“门”涵盖着整个家庭的设施。
[24]据说,饮酒前用无名指轻点三下,表示供奉三宝。并有说法,男左女右。
[25]藏族人认为洗头的水是非常脏的。一般来说,人们会选择壶或锅用来烧洗头水。洗头完毕,把容器里的剩水倒尽之后,要反复清洗容器并使之底部朝天让阳光爆哂,以示消毒。
[26]过去,西藏没有压井,也没有自来水。像城镇居民包括贵族,主要靠井水。那么像拉萨等城市,虽然水资源并不贫乏,但井口并不多。因为迷信,很少会挖掘井口,担心触怒了龙神。所以,到有井口的院子打水也是一个非常费力的劳动。一般来讲,打水是女人的劳动。当然这并不是指定的性别分工,但相对而言,少有男人打水。像拉萨,依靠井水吃水的生活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无论是过去,还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每当大年初一时,有井口的院子几乎从前一晚上始就不会把大门关上。
[27]一种煮沸的青稞酒,里面搁着红糖、酥油、奶渣、人参果。
[28]扎西德勒现在已经成为藏族吉祥语言的符号。这四个字在新年、新婚、新生孩洗礼等吉祥的日子里是不可缺的道喜用语。其意为吉祥如意。藏族讲究积口德。尤其是这些吉祥的日子里。说法口德必会带来好运。
[29]调查笔记。
[30]藏历新年的吉祥颂词一般是四句。其中除了口诵吉祥如意外,最关键的是祈祷来年的“姹媾媾”。也就是和和美美、健健康康。在口诵吉祥语的内容里,几乎没有恭喜发财这样的祝词。
[31]类似于八宝饭。其内容为大米、人参果、白糖、酥油。
[32]调查笔记。
作者简介:次仁央宗,女,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刊于《中国藏学》2014年第1期(责编:徐绍强),原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