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30919141236.jpg摄影:觉果

摘要:麻仓噶举派系藏传佛教噶举派八小分支之一,由麻巴-喜热意西创立于公元十二世纪。十三至十六世纪,即萨迦、帕竹政权时期,麻仓噶举派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至十七世纪,由于甘丹颇章的建立和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广泛传播,使得麻仓噶举派逐渐衰亡。麻仓噶举派形成至衰亡的五百多年间,对康区的宗教、文化、乃至政权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采用分析现有的相关历史文献并结合实地考察搜集资料的方式,较为全面地分析了麻仓噶举派的兴衰历史。

关键词:麻仓噶举派;肖寺;佐木朵寺;麻巴·喜热意西

藏传佛教噶举派于公元十一世纪,由米拉日巴大师和玛尔巴大师传承而来,并在米拉日巴大师之弟子达波拉杰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噶玛噶举派、帕竹噶举派、巴荣噶举派、蔡巴噶举派四大分支,在整个藏传佛教中,噶举派甚至一度成为规模最大的教派,其传播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卫藏和康区。同时,四大分支中的帕竹噶举又形成了周巴、止贡、麻仓、雅桑、修色等八小分支派别,成为整个噶举派中规模最大的分支。其中的麻仓噶举派于公元十二世纪,由帕竹多吉杰布之亲传弟子麻巴·喜热意西(smar pa shes rabs ye shes)创立于康区,并逐渐发展壮大后,成为了康区社会的一个重要教派,对当时的康区社会文化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整个藏区曾被分为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三大区域,而麻巴·喜热意西弘教建寺的地点就在下朵康六岗之一芒康岗①境内,并发展壮大成为了芒康境内最大的教派,因此,该教派也被称为麻仓噶举派。《青史》等有些历史文献中也称其为“麻巴噶举派”,来源是借用了始祖麻巴·喜热意西之名。总之,“麻仓噶举”与“麻巴噶举”系同一教派的不同称谓。

一、麻巴·喜热意西与麻仓噶举派的形成

据麻巴·喜热意西生平传记载:麻巴·喜热意西生于公元1135年,芒康如休格杰切麻隆(samr khams ru xod dke rkyas bye ma lung)②地方,22岁出家,并于当年赴拉萨求学。26岁时,拜帕竹·多吉杰布为师,并跟随五年之久,完成了以“大手印法”为主的噶举派全部教义理论的学习。麻巴30岁时,返回芒康,33岁,即1167年,在昌都察雅县境内建立了肖寺③。从此,藏传佛教历史上诞生了麻仓噶举派。

麻仓噶举派的诞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一,公元十二世纪是藏族历史上的分裂割据时期,当时的宗教文化的创立和传播并不受政权的束缚;其二,十二世纪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初期阶段,普及并不广泛。藏区各地人们渴望佛教的复兴,并积极支持佛教提倡者。然而,在当时的芒康地区,却也形成了一股弘教的热浪。据麻巴·喜热意西传记载,当时,芒康境内还有喇嘛窝色巴(dbu suk pa)与恭木甲巴(sgom rgya pa)等人受弟弘教,而麻巴拜帕竹·朵吉杰布为师,学习五年之后,芒康地区派遣人马请他返乡弘教。由此可见当时芒康百姓对弘扬佛教的支持,以及对佛教学理深厚的僧人的崇敬,这些原因对于麻仓噶举派的诞生也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因此,可以说,麻仓噶举派的诞生首先具有一定的时空条件。在十二世纪西藏分裂割据时期,不受政权约束的佛教的提倡,使藏区各地形成了创教立派、著书立说的热浪。其次,麻仓噶举派之始祖麻巴·喜热意西生于芒康,对故土怀抱热爱和信心,而芒康百姓对他也是十分的信任和崇敬。再次,麻巴·喜热意西作为帕竹·多吉杰布之弟子,遵循帕竹-多吉杰布将弟子们派往卫藏和康区各地建寺传法的宗旨,潜心一致传播帕竹噶举派,为帕竹噶举派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

二、萨迦、帕竹政权时期的发展及其原因

公元1264至1619年,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西藏社会先后由萨迦派和帕竹噶举派统治,并因此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制度。萨迦和帕竹政权时期,藏族社会文化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宗教文化,在这一期间处于历史上的鼎盛阶段。而麻仓噶举派同样在这一阶段也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据相关文献记载:“自公元十二世纪麻巴·喜热意西建立肖寺以来,短短几年时间里共聚集了弟子两千多名。”[2]麻巴·喜热意西的弟弟仁钦贝(rin qen dba1)大师④于公元1200年建立了宗木朵寺(zom mdo dkon pa),聚集僧人1300多名,成为了麻仓噶举派的第二大祖寺。之后,在肖寺与宗木朵寺的联合推动下,麻仓噶举派在整个康区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发展。据麻仓噶举派传记载:麻仓噶举派在整个康区及领地共建立了110多座寺庙,其中,始祖麻巴·喜热意西建立了15座寺庙;仁青贝大师建立了71座寺庙;仁青坚赞大师建立了7座寺庙;贡却坚赞大师建立了8座寺庙;贡却多杰大师建立了3座寺庙。由此,也使得麻仓噶举派的传播范围从芒康延伸到嘉绒、丽江、木里、巴塘、理塘、贡觉、察雅、白玉、工布等地。[1]这些寺庙的具体建立时间,在相关文献中未有详细记载,但是通过对诸位大师传记的解读分析,可确认其大致的建立时间。

如上所述,麻巴·喜热意西于1167年建立肖寺以后,开始了麻仓噶举派的生命流程,因此,麻巴所建立的寺庙应当为肖寺之后,即公元十二世纪末期所建;对于仁钦贝大师所建立的寺庙,据他的生平传记载,公元1203年麻巴·喜热意西圆寂后,他在迪庆和丽江、嘉荣等地建立诸多寺庙;宗木朵寺第九任法嗣仁钦坚赞大师(rin chen rgyan mtsan)之传记中,也未提到所建寺庙的具体时间,但分析其生平历程,应为继任法嗣之后所建,时间大概在公元十三世纪末期;据宗木朵寺第九任法嗣贡却坚赞大师(dkon mehog rgyan mtsan)传记载,其年迈五十之后(十四世纪末期),在工布江达和咋日(za ri,位于西藏南部,今不丹境内)等地弘教建寺;宗木朵寺第十二任法嗣贡却朵杰大师(dkon mehog rdor rje)传记中提到公元十五世纪初期,在芒康及周边地区建立其寺庙。从这些寺庙建立的时间中可看出,公元十二至十五世纪,即萨迦、帕竹政权统治时期,麻仓噶举派逐步发展,形成了诸多属寺,其传播范围从发祥地扩张到东至木雅,南至丽江,西至工布等地,基本上涵盖了整个藏东地区。

公元1265年,萨迦政权建立及统治西藏以来,与噶举派之间产生了各种矛盾,特别是1290年的止贡反抗事件(abri gung gling log)中,止贡噶举派祖寺丹萨替被烧毁,并且诸止贡派寺庙被改宗为萨迦派。萨迦班智达等明确批驳噶举派及其“大手印法”等,使诸多噶举派大僧也反唇相讥,致使二者之间争论不休。萨迦与噶举之间的矛盾,主要源于各自的利益。公元十二世纪,二教派同时诞生于卫藏地区,随着各自的发展和壮大,相互之间也多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是在萨迦与噶举之间的矛盾中,麻仓噶举派并未受到任何负面影响,反而与萨迦派持有友好关系。其原因是麻仓与萨迦派的发祥地间隔遥远,宗教地域的距离使彼此无多少利益瓜葛。而且,萨迦班智达赴往内地时,曾前后两次给麻仓噶举派肖寺捎信,特别是在肖寺第二任法嗣仁钦贝大师之信件中,明确提出了麻仓噶举派需依靠元朝帝王来加强势力,并争取诏书等事。对于麻仓肖寺仁钦贝大师有无得到元朝帝王赏赐的诏文,在相关文献中未有提及,但据麻仓噶举派传集记载:“萨迦班智达赴往内地时,给肖寺第四任法嗣京俄·项秋扎写信,并赠送干葡萄等礼物。”以及“蒙古王回馈金盒与象牙等进行供奉。帝王赏赐了诸多珠宝和袈裟,得到了西藏大人们的恭敬和认可。”[1]从此可见,京俄·项秋扎(sbyan sna byang chub grags)主持肖寺之时,与元朝政府有过联系,使得麻仓噶举派更加强盛。

公元1345年帕竹·向秋坚赞统治西藏以来,西藏社会、宗教、文化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帕竹时期的政治策略和社会因素,对西藏各教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麻仓噶举派也如同从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状态。如上所述,麻仓噶举派属于帕竹噶举派,它的传播和发展一方面与帕竹噶举派在康区的存续有着紧密的关系,另一方面,麻仓噶举派对帕竹政权的统一和强盛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然,在公元十四至十六世纪时期,帕竹政权同样是麻仓噶举派背后的强有力从支柱。

三、甘丹颇章政权时期的衰亡及缘由

帕竹地方政权在西藏社会历史中的统治持续了两百多年,期间出现了十二位第司。第九位第司京俄·纳格旺布(执政时间:1448-1490)执政之时,违反了大司徒降曲坚赞规定的僧人第司制,迎娶仁邦巴女子并生一子阿旺扎西,又称扎巴坚赞。从此,帕竹政权开始走向衰落之路。京俄·纳格旺布逝世以后,政权交由儿子扎巴坚赞管理,但扎巴坚赞因年幼没有能力执政,遂由仁邦措杰朵吉托管十年(公元1490-1499年)之久。仁邦措杰朵吉摄政之时,禁止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祈愿大法会,以及坚决打击格鲁派相关仪式,引起格鲁派的强烈反抗。1499年扎西扎巴正式继位后,格鲁派的祈愿大法会才得以恢复。1560年扎西扎巴逝世,政权由其子京俄·扎炯接管。京俄·扎炯时期,帕竹政权的势力逐渐衰弱,而其它地方政权的势力却逐渐强大起来。1618年,嘎玛彭措郎杰带领藏巴军队推翻帕竹政权,建立了藏巴政权。因藏巴王系噶玛噶举派,故而有些后世学者也称其为嘎玛噶举派政权。[3]藏巴王朝建立后,又一次禁止了格鲁派在卫藏地区的一切弘教行为,坚决压制格鲁派。最后,第四世班禅洛桑曲坚与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嘉措秘密通信蒙古王固始汗,请求蒙古王派兵救援。公元1647年,固始汗率领蒙古军队抵达拉萨,与卫军合伙攻打藏巴军队,并很快消灭了藏巴政权,建立了甘丹颇章地方政府。

甘丹颇章政府建立以后,开始向曾对其施压的所有地方政权及教派进行报复。1637年蒙古王固始汗前往青海消灭了扩阔汗,接着又率领大军前往康区,消灭了白利王,并将诸多噶举派属寺及与藏巴王有关的觉囊派寺庙也被改宗为格鲁派,藏巴王嘎玛丹炯旺布之所有属地也被没收并分配给甘丹颇章之官员。

康区土司白利王被灭后,格鲁派在康区的弘扬更为通顺。1682年,阿旺索朗楞智⑤在昌都察雅向堆地区建立了格鲁派寺庙,即俗称察雅子寺。其后,格鲁派在察雅地区很快得到了发展。据麻仓噶举派文献记载:甘丹颇章地方政府把麻仓噶举派之所有属地没收后,赏给了察雅阿旺索朗楞智,为格鲁派在芒康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麻仓噶举派属地的没收,切断了其生活来源,没有了社会依靠,使麻仓噶举派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衰落便成为了必然。据司徒班钦·却吉迥乃所著《噶玛噶举派传承史》、巴洛·才旺更确之《噶玛噶举派史》、冲热·堪布才南木所著《噶举派史略》等记载,麻仓噶举派衰亡以后,其衍生至白玉寺并形成了“大手印法与大圆满法融合”传承教义。但是,这些文献中没有提到如何衍生及其缘由,因此,对于这一历史说法,还有待考证。

结语

综上所述,麻仓噶举派约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公元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形成阶段;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即萨迦、帕竹政权时期的鼎盛阶段;十六世纪甘丹颇章地方政府成立之后的衰落阶段。麻仓噶举派从最初的产生到鼎盛发展至最终衰落的原由,都与政权有关。萨迦、帕竹时期,由于麻仓噶举派对元朝及萨迦、帕竹政权的发展有利,因而得到当权者的支持,并得以发展;到甘丹颇章时期,由于麻仓噶举派的发展对格鲁派的传播与政权的统一产生了不利影响,被当权者打压,迫使麻仓噶举派走向衰落。概而言之,麻仓噶举派在存续的500多年时间里,对西藏社会和文化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增进与大理、蒙古的友好关系等重大事业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注释:

①澜沧江以东与金沙江以西的地区,包括今昌都县、察雅县、芒康县、贡觉县等地。

②此地现也称为如修,属于昌都地区芒康县,离县城约为一百五十公里的西北方向,即与察雅县交界处。

③肖寺(shod kon),位于今昌都察雅县荣周乡和向堆镇交界处的山坡上,离县城大约有五十公里。现寺院遗址有很多石刻经文与佛像,以及三座外墙和砖瓦碎片等。

④据麻仓噶举派专集记载:仁钦贝大师(agro mgon rin qen dpal)出生于第三热琼之铁虎年,即公元1170在芒康上部,其父诺桑拉杰与其母班玛曲姆之子,十三岁出家,水鼠年拜麻巴喜热意西为师,公元1200年建立了麻仓噶举派第二大祖寺,即宗木朵寺,1249年圆寂。

⑤此人是五世达赖喇嘛之弟子察雅扎巴坚赞之二世,即俗称二世察雅切仓仁波切。

参考文献:

[1]麻仓噶举派传集(藏文)[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6年,p163、p152、p182、p182

[2]郭·循努白.青史(藏文)[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p664

[3]牙含章.明代中央和西藏地方帕竹政权的关系[J].中国藏学,1989年第1期,p22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13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麻仓噶举派历史考述”成果,项目编号:13ZYXS02。

原刊于《四川民族学院学报》第23卷第6期2014年12月,原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