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约50公里的黄河北岸,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三大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新疆龟兹石窟并称为中国六大石窟。
为了亲眼目睹和详细了解这座在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石窟,记者冒着岁末的严寒前往采访。出了永靖县城,有两条路可以到达炳灵寺,水路是从刘家峡大坝乘坐游船,沿黄河古道逆水而上,便可到达炳灵寺。记者选择了陆路,有近三分之一的路程是山间土路。其山叫小积石,山势蜿蜒巍峨,奇崛陡险,转过林立的群峰,十万佛洲的恢宏景象便展现在了眼前。
见证岁月的十万佛洲
炳灵寺所在的小积石山千峰攒涌,黄河浪涛倒映奇诡瑰丽的石林,景色雄奇而秀丽。在群山簇拥之中,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炳灵寺”三个苍劲的大字,在千仞绝壁之上显得异常醒目。
炳灵寺对面瑰丽的炳灵石林
炳灵石林中著名的姊妹峰
天工巧成的一簇石林佛塔
镇守炳灵“石狮”
据史书记载,炳灵寺附近由于地势险要,又是丝绸之路南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是北据黄河天险、西控山口要隘、犄角河西、肘腑陇右的战略要地。官差、旅人、商贾经临洮、临夏取道炳灵寺过黄河,经青海、张掖,穿越河西走廊,进入西域,或经青海进入西藏。晋代高僧、大旅行家法显西去印度,曾在这里驻留,炳灵寺第169窟至今还保留着他的墨书题记。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氏曾在苑川(今榆中)建立西秦政权(385年一431年),后迁都于金城(今西固)、枹罕(今临夏)等地。炳灵寺的位置正好位于西秦三处都城之间。西秦统治者弘扬佛教,炳灵寺就成为西秦境内的佛教胜地。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记载:西域佛学大师昙摩毗来到西秦国都袍罕,“领止徒众,训以禅道,西秦奉为国师”,在炳灵寺169窟题记中得到印证。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炳灵石窟和石林也有生动的描述。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吐蕃,李靖讨伐吐谷浑,侯元鼎会盟吐蕃,以及唐蕃信使往来,都曾经过这里。
炳灵寺最早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称“炳灵寺”。炳灵,系藏语“仙巴本郎”的音译,意为十万佛洲。
炳灵寺石窟由上寺、下寺、洞沟、野鸡沟及佛爷台等部分组成,创建于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各代都有不断的开凿与修缮,现存窟龛216个。其中以下寺最为集中,现存窟龛195个,造像815身,壁画约1000余平方米。造像最大的高达27米,最小的不足20厘米。
留传千古的雕塑艺术
炳灵寺石窟是中国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其中,169窟内十六国西秦时期的造像,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特色。窟内造像大部分为公元4世纪末到5世纪初的作品,以泥塑和石胎泥塑为主。
炳灵寺弥勒大佛
藏传佛教观音塑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