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宫崒嵂(zulv)与云齐,风景繁华入望迷。
丈室钵龙含法雨,禅床春燕落香泥。
烟消宝殿山容净,日转疏林树影低。
僧在定中空色相,松窗月暝夜猿啼。
其中盛唐时期文学家张鷟所著的《游仙窟》,则是以炳灵寺石窟为背景而写成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传奇小说,也是最早把炳灵寺石窟介绍到日本、朝鲜等国的重要文献,是研究炳灵寺石窟在国外传播的重要历史资料。
张鷟(约660年一740年),字文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其文章在当时甚为流行和被新罗(今朝鲜)、日本所看重。《游仙窟》叙述的是作者“奉使河源(今青海)”途中在炳灵寺石窟经历的爱情故事。作者开篇写道:“若夫积石者,在乎金城西南,河所经也。《书》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即此山是也。……张骞古迹,十万里之波涛;伯禹遗踪,二千年之阪隥。深谷带地,凿穿崖岸之形;高岭横天,刀削冈峦之势。烟霞仔细,泉石分明。”寥寥200余字,说明了炳灵寺石窟的方位,描写了夏禹治水、张骞西使等踪迹。
《游仙窟》在日本古代文学史上产生过较深刻的影响。《游仙窟》写成不久即被日本人“出金宝”购去,在中国曾一度失传。一千多年后,版本学家杨守敬先生在调查国内已失传而日本尚有留存的古书时才发现,并著录于《日本访书志》,才引起了中国学者的重视。
《游仙窟》传到日本,上至皇室,下至百姓,争相传阅,把它当作了国粹,保存至今。平安朝时代,《游仙窟》不仅做为日本文学作品被编入《唐物语》一书,而且还进入了语言教学的领域,被视为中国语言的规范读物,等同于《尔雅》、《诗经》、《汉书》等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