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果18.jpg摄影:觉果

举世闻名的拉卜楞寺,自藏历第十二绕迥金虎年(公元1710年,清康熙四十九年)建立以来的两个多世纪中,对安多地区乃至整个藏族地区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都产生过颇为深刻的影响。在历辈寺主嘉木样活佛的励精图治和指臂之助的心腹弟子们的忠诚协理下,逐渐成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业已形成闻思、上下续部、时轮、医药和喜金刚六大学院。由于修习次第完整、修行仪规严谨,故高僧活佛层出不穷,格西学者遍及藏蒙。除精持戒律、深通内典的寺主上师嘉木样タト,尚有“四大赛赤、八大堪布、掌宝伞者一百八十、格西学者五百、明解兼备的僧众四千"等众多弟子。大多弟子均以渊博的オ识和殊胜的品德,在整个鹹族的文化史、宗教史上,建树过不朽的功绩,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其中,“四大赛赤”(即:贡唐仓、霍尔藏仓、萨木察仓和德瓦仓)就是最为卓越的四位贤正忠良。在拉卜楞寺创立和发展壮大的近三个世纪中,他们殊胜的功德和崇高的威望,始终伴随着拉寺的盛名,为藏蒙民族所赞叹不已。近年来,随着藏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拉卜楞寺历史以及嘉木样活佛的生平等方面的文章均不同程度地在报刊杂志上有所介绍。至于对该寺创建过程中做出卓越贡献的高僧大德却很少有人提及。故本文拟对拉卜楞寺活佛转世源流并着重对“四大赛赤”笫一世活佛的生平试加略述,意在为同道师友们提供一点资料,疏误之处,敬祈识者指正。

一、拉卜楞寺活佛转世系统源流梗概

佛教自七世纪根植于世界屋脊这片神奇的高原后,经过和西藏固有的苯教长期的斗争、融合,于十世纪末叶形成了藏传佛教,渐而演化出了诸多教派。尤其十五世纪格鲁派(黄教)形成后,在清王室和蒙古、西藏地方封建势力的大力支持下,以其独具的特点和精湛而完美的理论,风靡整个藏蒙地区。成为臧蒙民族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教合一制度”的逐步形成和日趋完善,僧侣贵族为了使政治特权和经济势カ得以延续,便按照“化身”说,将世俗领主的世袭制度巧妙而成功地移植到佛教神职中,发明了别出心裁的“活佛转世”制度来巩固和维护其宗教利益。认为,当一“活佛活着的时候”,有若干个“化身”在形形色色的大千世上“弘扬佛法”,“普降智慧的甘露”,“济救苦难的苍生”。当他“功德圆满”,现示圆寂后,即刻投胎转生,“往生他方世界。“达赖”和“班禅活佛的传承出现,就是这种宗教理论丰富和深化的结晶。随着降临雪域济救苍生的“观音菩萨”化身的“达赖”和“无量光”化身的“班禅”活佛转世系统的形成,藏蒙地区大小寺庙,顿时纷纷效法。清朝统治者也深感不安。为了制止这种流弊,乾隆帝发明了独出心裁的“金奔巴瓶”(即金瓶掣签),诏谕藏蒙,消除这种“徇私不法,为后世诟病”的现象。此后,“达赖”“班禅等重大活佛示寂后,经清帝许可方承认转世。重大寺庙的各大活佛灭化,均由达赖、班禅占卜选定方可正式转世。较小的活佛则由本寺大活佛占算认定。这种圣谕在西藏局部范围进行了初步实践和预演,虽未能抑制活佛转世现象的蔓延,却确立和保证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绝对权威,对推动藏传佛教在藏蒙地区的广泛传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格鲁派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除前藏三大寺系统的达赖和后藏扎什伦布寺系统的班禅外,尚有外蒙教主哲布尊丹巴、内蒙教主章嘉呼图克图和安多地区拉卜楞寺的嘉木样活佛等转世系统。嘉木样活佛系统形成于十八世纪中叶,其形成和发展与河南蒙古亲王(即拉寺根本檀越)的功绩无可分割。

早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蒙古和硕特部青海黄河南前首旗亲王察罕丹津之父博硕克图济浓,鉴于部落增多,牲畜兴旺,牧场狭窄,为寻求广阔草场由青海湖迤北向南迁徙。先后历时二十三年,始定居于今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几经辗转,虽觅得合宜牧场,但时而横遭邻部欺凌,处境十分困难。为能摆脱困境,壮大势カ,抵御外部侵挠,顺应蒙藏人民信仰要求,赴藏寻觅高僧,来安多建寺弘法。于藏历十二绕迥木狗年(公元1694年)动驾入藏,找到了留学于西藏、安多籍著名高僧嘉木样,殷勤恳求返籍弘法,嘉“允而未行”。博当即表示了再次抵藏恭请的诺言。时过四年,夙愿未酬,便去世了。由三子察罕丹津嗣位。他继先父遗业,从藏历水羊年(即公元1703年)至藏历土牛年(公元1709年)春,先后四次进藏恭请。嘉木样这个当时在西藏政教界的风云大物,也终于放弃了先前终生西藏弘法的愿望而决意另谋前景。于藏历土牛年农历六月十七日,动驾告辞了西藏三大寺僧众,率领诸多格西学者,踏上了返乡的旅程。抵安后,在亲王察罕丹津的资助下,择址先后建立了拉卜楞寺闻思学院和下续部学院的修行组织。截止藏历金牛年(即公元1721年)嘉木样去逝之前,拉卜楞寺已成为一座显密双修、在安多地区有初步影响的大寺。嘉木样去世后,拉寺政教事务由心腹弟子赛仓·俄昂扎西和德瓦仓·罗桑东珠掌管处理。就师傅是否转世这一大事,两大弟子意见分歧,矛盾重重。一则坚决遵照遗咐,カ主不转。一则为持续拉寺日兴,竭求转世。导致拉寺派系纷争,致使嘉木样虚位久达二十余年。后经拉寺根本施主河南亲王夫妇和拉寺僧领德瓦仓的不懈努力,几经周折,终将嘉木样的转世灵童寻访确认在青海同仁囊惹地方的土官头人家中。禀报并征得达赖喇嘛同意后,于藏历十二绕迥木狗年(公元1742年)将转世灵童迎进拉寺,举行了盛大的座床典礼。“嘉木样"这个俄昂宗哲在藏静修期间(33—53岁)所得的尊号,犹如“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和“章嘉”这些尊贵的佛号一样,冠于拥立者的“转世”身上,称为二世“嘉木样”,至此,以冠“嘉木样”佛号的寺主转世系统便形成了(至今转至六世)。

嘉木样活佛系统的形成和确立,为此后牢固确立拉卜楞寺在安多地区的政治地位,进入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行列,起了重要作用。随着拉寺政教事业的日益发展,嘉木样活佛系统逐步沿袭以及拉寺政教合一制度的日趋成熟,包括一世嘉木样从西藏引来的诸多高足弟子等,因对创建拉寺建树过无量功德,去世之后,均纷纷转世,建立各自的转世系统。有“四大赛赤、八大堪布、掌宝伞者一百八十(即佛邸一百八十)、之说(这仅仅系符合佛经中的吉语而言)。据有关史料记载,拉卜楞寺最盛时期,获准转世的活佛系统多达一百多个。这一百多个活佛转世的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凡荣任过西藏噶丹寺赤巴者;②凡就任西藏三大寺及有关大寺堪布之职者;③随嘉木样建寺有功被封为赛赤者;④被达赖喇嘛和嘉木样封为赛赤者;⑤对拉寺建树过重大贡献被嘉木样封为赛赤者;⑥取得“格西学位的喇嘛,并在拉寺和其它属寺担任过赤巴者;⑦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曾担任过大活佛经师者等都可转世,建立自己的活佛系统。由于以上特殊规定,拉寺转世活佛,日益增多,等级森严,权益各异。按照地位高低,等级大小,根据史料粗略统计有如下一些活佛:①第一世嘉木样·俄昂宗哲,曾就任过哲蚌寺郭莽学院堪布,系拉卜楞寺创建者,为全寺之主。故转世世代统辖拉寺、属寺及部落等政教大权,为权益最高者;②噶丹赛赤佛位的有六个;③堪布佛位的有十六个;④相当于堪布佛位的有四十三个;⑤侧席地位的活佛有二十一个;⑥侧席佛位以上者有一个。总之,拉卜楞寺除寺主嘉木样外,政教权利最大者、地位最高者推当“四大赛赤。这四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第一世,均荣任过西藏噶丹寺宗喀巴遗座赤巴之职。从师徒传承而言,嘉木样始终被他们尊为“无上恩师”,但从宗教角度来讲,在西藏政教界的地位则高于就任哲蚌寺郭莽学院堪布的师傅嘉木祥,而荣任过噶丹寺赤巴。所以,“四大赛赤”在拉卜楞寺和整个藏族的宗教文化史上享有一席较为突出的地位,其历代转世始终承职袭位,辅佐历辈嘉木样治教理政,功绩显赫,值得人们称颂。

二、四大赛赤传略

第一世贡唐仓·格登彭措

格登彭措,在世期间,并非称做贡唐仓”,人们只称为“赤钦格登彭措。“赤钦”意即“大赤巴”,是他曾荣任过西藏噶丹寺第五十任赤巴之职,藏语尊称为“赤钦、“赛赤”(金座)或“赛赤仁宝且(金座活佛)。按照惯例,凡曾就任噶丹赤巴之职者,生前是教主,死后便是活佛,具有转世资格,可建立活佛转世系统。于是“赤钦格登彭措去世后,其转世灵童俄昂丹贝坚参,寻访确认在后藏贡唐地方,三岁迎至贡唐寺座床,七岁前往拉萨哲蚌寺学习。时先辈格登彭措的恩师嘉木样圆寂十余年,为能代行嘉木样遗志,主持拉卜楞寺政教事务,河南亲王遣员报请西藏地方政府并征得六世班禅和藏王同意于藏历火龙年(即公元1736年)将俄昂丹贝坚参迎进拉寺,成为第一位入籍拉卜楞寺的噶丹赤巴。又因其出生于贡唐地方,故人们尊称为“二世贡唐仓”或“二世贡唐赛赤”。渐成为该活佛转世系统的通用称号。格登彭措,于藏历十一绕迥土鼠年(公元1648年)农历正月初八日出生安多地区郎格尔多地方则为香秀族。父名本秀、母名多杰看卓。少时聪颖,智慧过人。于藏历水虎年(公元1662年)14岁时,被叔父格桑扎西请至西藏哲蚌寺郭莽学院学习《因明》、《般若》等经典。后又转入惹堆极乐寺修习了《戒律》、《释量》,并参加过桑普寺的辩经法会。在学者东珠嘉措尊前聆授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先后拜第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周巴住持·俄昂罗哲、藏巴·俄昂金巴、赤钦·罗哲嘉措、甘珠尔巴·金巴嘉措等诸多意乐加行兼备的高僧大德为经师,深通内典。尤其尊嘉木样·雅贝多杰为“顶之宝冠”、“无上喇嘛”、为此也博得了恩师的无比欢心,成为心腹弟子。并聆授了五部大论,获得了广博的佛学知识,众僧无不倾倒。群贤公认“哲蚌寺的格西遁世者唯有格登彭措”。哲蚌寺赐“坚参噶若”(意即“白色幡幢”)的称号,以示祝愿。时因学业有所成就,在叔父喇嘛俄昂谢热的恳求下,启辔返乡。当叔父送至那曲河岸时恩师嘉木样以言劝告:“不知何时发生危难,即可回来”。于是依照大师旨意,打消了返归家乡的念头,发愿终生拉萨学法。又入下密院(修习了《密咒金刚乘埋论》。至此,“精通显密两宗的大格西唯有格登彭措”之伟名,犹如春雷,传遍卫藏。藏历火牛年(公元1697年),赴盖彭圣山,在嘉木样尊前《金刚宝鬣》灌顶。藏历土兔年(公元1699年)春就任下密院翁则(俗称经头),期间复赴盖彭圣山,随嘉木样授《集密》、《胜乐》、《怖畏》灌顶和《菩提道次第广泛》。藏历火狗年(即公元1706年),坚请就任下密院堪布。期间又于嘉木样尊前口传聆授了《四家合注》十四章之后部分和《集密》等经典。藏历土牛年(公元1709年)五月,嘉木样大师奉西藏地方政府旨意,赴布达拉宫扎西郭巴寝宫讲经。格登彭措与达赖喇嘛依希嘉措(藏王拉藏汗所立达赖)、藏王拉藏汗等一起聆授《胜乐铃铛五天》、《集密》、《大威德十三尊》和《噶当十六精要》等灌顶。之后嘉木样大师对其言:“首先当郭莽院的喇嘛,以后去圣地扎西则,这里是扎西郭巴。从今以后,我们前往何地,就起名为扎西”。于是就做了扎西奇寺(即拉卜楞寺)命名的预言。六月,嘉木样大师启锡返安时,于十三日到下密院,对当任降孜却杰的格登彭措做了供养。十五日师徒俩同赴大小昭寺,一路彼此心心相印,无言不语。建议师傅:“您若抵达安多,如同前藏般弘法利生是不可能的。要看施主脸色行事,尚若不从速建寺,这些蒙古人是不一定(能靠住)的”。临行时,诸多弟子深情惋惜:“大师(指格登彭措)若不是降孜却杰,可以随行”。嘉木样答道:“他在此宣传我的名声吧”。特将弟子留在西藏,并寄于很大希望,以图政教事业有更大发展。言:“我去安多创建寺院,日后是否管理就看你们了”。于十七日告别还乡。格登彭措动驾送至奇脱时,一往深情地对恩师道:“您弘扬佛法的地方也传去我的法螺声”,于是敬奉了一洁白的法螺。又送至更本滩,师徒俩方挥泪而别。

格登彭措依照嘉木样大师旨意,留在拉萨,勇迈精勤,奋斗不止,没辜负恩师重望,为西藏政教事业昌兴,做出了殊胜的贡献。就下密院任职期间,创建了拉萨续部殿和桑俄卡之续部殿。负责将达赖回赐给公共的三千五百两银元做了下密院在日喀则举行的胜乐金刚修供之基金。藏历木羊年(即公元1715年),印刷了《四家合注》典籍,并将先前的漏注及通常的疏误,重新做了脚注和校正。因对持续拉萨佛业昌兴建树了无量功德,于藏历水龙年(公元1712年)秋,格登彭措以品学圆满的功德荣登宗喀巴遗座,继任噶丹寺第五十任赤巴。就职期间,对该寺的修习仪规、布施以及公共基经等各方面制度均进行更进一步完善。将宗喀巴大师的银质灵塔,重新建制成精致豪华的金质宝塔,被僧众称为“噶丹赛东钦毛”(意即噶丹金质大宝塔)。还于郭莽学院奉制了铜质鎏金幡幢和银质宗喀巴佛像。并在夏扎康村内修建了三所公房。丹萨递寺贡唐佛殿遭到了大的破坏,大师于藏历火虎年,从里到外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该殿焕然一新。并奉制了银制鎏金菩提宝塔,点辍了无数奇珍异宝,装藏了释迦牟尼的四枚舍利子,供奉到萨玛佛殿内。尤其在大昭寺奉立了两层楼高的无量寿佛等、高大宏伟,极为壮观。针对噶丹寺各个方面的情况,撰写了《格鲁僧众规约》其它二寺(哲蚌、色拉)争相照规执行,自此,拉萨三寺被誉为“贡唐三寺”。

大师的前半生是兢兢业业辅助第五世达赖喇嘛在三大寺治理和发展政教事业的半生。在后半生中、藏区群雄四起,成为兵荒马乱的多事之秋。诸如第司桑吉嘉措被弑,第六世达赖·仓夹嘉措废黜送京,整个拉萨圣域上空乌云密布。哲蚌寺郭莽学院僧众相继昌乱,为能稳定局势,平息纷乱,藏王拉藏汗殷请大师担任郭莽堪布,大师言:“如同我这样(的人当堪布),喇嘛和学院难以承诺”,坚辞不就。不久拉藏汗又被准噶尔兵所弑、拉萨势态更加动荡不安。藏历金鼠年(公元1720年),为迎接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进藏座床,大师排除了一切干扰和危难,稳定了拉萨的势态,率领三大寺僧领随员,抵达那曲河畔迎接,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庆典。当时,常常遭到保守势カ的刁难,然而大师那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精神、殊胜的オ识和圆满的德行令保守势カ折服。将寺院的一切事务掌管处理得非常圆满,被拉萨全体僧众誉为吾德合色江苏木吉达布”(意即“三个金伞之主”)。为此,深得僧俗民众的无比敬重,僧领们纷纷效法。于藏历第十二绕迥木龙年(公元1724年)寿终正寝,终年七十七岁。由弟子赤钦·俄昂曲丹、相佐然卷巴·俄昂彭措等奉造灵塔,供奉在贡唐殿内,以便朝仰。

格登彭措不仅以其渊博精湛的佛学才识和令人倾服的勋绩在拉萨三大宗主寺树立了高尚的形象,且为当时宗教界培养了一大批德オ兼备的高足弟子。诸如,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赤钦·俄昂曲丹、下密院堪布·格登龙珠、郭莽住持·罗桑丹曲,名流俊颜,遍及卫藏。

第一世霍尔藏仓·华丹智华

“霍尔藏仓”,系该活佛转世系统的通用称号,是第一世霍尔藏仓降生于安多地区霍尔藏地方而得名。“霍尔藏仓”又称为:“霍尔藏赛赤”,系第一世霍尔藏仓曾荣任过噶丹寺第五十一任赤巴,故称为“霍尔藏赛赤,俗称为“霍尔藏仓

华丹智华,出生在安多地区东部与汉区接壤地带的火尔藏部落(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麻当乡所属)头人家中。自幼聪慧过人,众人惊叹。在著名学者瓦索杰仲·俄昂贡却乎尼玛尊前授戒出家。相继赴藏留学,始入哲蚌寺德贤济济的郭莽学院深造。勇迈精勤,通深内典,名扬古刹。此后,为能获得高深的学问,又转入上密院广修密宗经典。先后拜嘉木样大师、赤钦格登彭措、嘉样德贝多杰等许用贤德,修习了无数深奥难得的显密经典。嘉木样大师曾言:“这个霍尔藏赛赤,自幼我喜怒后,从不反语。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大师在噶丹寺护法殿的法王像上鎏金时,法王即刻用舌将黄金融化自行鎏上了。却吉尼玛大师称赞:“霍尔藏仓如此做之佳话根本未曾听说,他是一个正直者,该寺(指拉寺)以三大赛赤(指贡唐、霍尔藏和萨木察仓)的如此大喇嘛执教,除了全体高僧无须承职、理法外,这师徒(指嘉木样与弟子们)的特点无比。在其它寺有一个时,犹如强压的兽角往袋子里装,全部不协调的事情他会做”。大师出世正直,功德无量,获得了当时和后来诸多高僧学者的高度赞扬。由于多年的苦修,始终注重自我的德オ修养,持之以恒地追求解脱之道,那圆满完好的高尚形象为当时三大寺僧众所敬仰倾幕。相继就任上密院、降则院住持。后来终于荣登宗喀巴大师贵座,继任噶丹寺第五十一任赤巴,历时三载。恭请就任第七世达赖喇嘛的经师,并传授了《中观》、《戒律》和《释量》等诸多显密经典。培养和造就了许多高传弟子。诸如:第五十四任噶丹赤巴·俄昂曲丹、第五十三任噶丹赤巴·坚参桑盖、第五十五任噶丹赤巴·南卡桑、察干闹门罕·俄昂罗桑丹贝坚参等著名学者,犹如日月星辰,遍布藏区。于藏历鸡年、圆寂于康区。

第一世萨木察仓·坚参桑盖

“萨木察仓”,系该活佛转世系统的通称,是第一世萨木察仓出生于安多地区萨木察地方而得名。关于“萨木萨仓或“萨木仓赛赤”有噶丹色赤·南卡桑和噶丹赛赤·坚参桑盖两位大师。他们均诞生在同一个地方,均留学于西藏,两人曾先后荣任过噶丹寺赤巴,同系嘉木样的髙足弟子,在拉卜楞寺建立了称号相同的活佛转世系统。然而,“四大赛赤”之一的萨木察仓究竟是哪一位?长期以来,在拉卜楞地区广大僧俗尤其拉卜楞寺僧众的脑海中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迷。根据有关记载拉卜楞寺历史的文献来看,“四大赛赤”之一的萨木察仓为坚参桑盖大师。

坚参桑盖,于藏历第十一绕迥土马年(公元1678年)出生在安多地区萨木察的噶代地方(今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双岔乡附近)。父名,オ让扎西,母名,娘毛吉。十一岁时,由达洪慈成桑盖大师授比丘戒。藏历十二绕迥木猴年(公元1704年)二十岁时,赴栽留学深造,始入哲蚌寺郭莽学院学习。并在嘉木样尊前聆授《因明》。嘉木样曾言:“时常跟随着丹坚法王。系噶丹赛赤霍尔藏仓·华丹智华的得意门生,据说,一次坏人在食物中放了毒药,师徒两当即中毒。他艰难地背着师傅,行至盖彭圣山,找到了嘉木样大师,嘉木样断定是中毒所致。于是用净水摧吐。呕吐后,师傅华丹智华吐出了黑红色的东西,用刀都切割不开。他吐下了与师傅一样有棱而小的东西。经过治庁、方逐渐复康。嘉木样感愤道:“啊呀!差一点把我的两位赛赤杀掉”。后来在五世班禅·罗桑益希大师尊前授沙弥戒和具足戒。藏历火猴年(公元1716年)三十九岁时,参加拉萨大型祈愿法会辩经。准噶尔兵入侵西藏期间,他已成为四方闻名的高僧学者,殷请就任达哇坚参大师寺院的堪布。后入上密院学习密宗经典,历时三年。四十九岁时,担任上密和降则两院住持三年。于藏历第十二绕迥水鼠年(公元1732年)五十五岁,荣登噶丹寺第五十三任大法座。任职期间,修葺了噶丹寺的法王像,并重新做了衣物装饰。以正勒于弘法和利益于众生的事业为根本和探求如佛的究竟意旨而常常作宏大的听授和说法。给昌都普华拉、智雅活佛、瓦索活佛和通闹门罕等诸多高僧学者授《菩提道次第广论》经典和《木扎》、《宝妥》等灌顶。藏历金猴年(公元1740年)恭请就任赛华钦波永努傲大师寺院的法台,长达八年之久。之后闭门静修四年,奉制了释迦牟尼佛和怖畏金刚唐嘎。用无数金银在噶丹寺奉制了菩提宝塔。在郭莽学院做了无量供养,并耗银千两,奉造了鎏金胜幢供置于经堂屋顶。还奉建和印刷了宗喀巴佛像和《甘珠尔》经一套陈列在经堂内。大师在甲域地方的邓萨梯寺满热殿住锡期间,河南亲王派遣艾奇恭请大师。时第七世达赖喇嘛非常敬重大师,为感谢大师对西藏政教大业所做的无量功德,特意奉赐了法帽、披风,木扎多昌坛城画像的唐嘎和四方印章等多种厚礼。藏历第十三绕迥火兔年(公元1747年)七十高龄时,赴河南亲王府与供施二主(即河南亲王和嘉木样)会晤。后又抵达拉卜楞寺与二世嘉木样进行了深切交谈。于次年三月,与供施二主在恰参地方择址建寺。于藏历土蛇年(公元1749年)在黑错寺建立哲学修习次第。諭历金羊年集聚作盖夏麦、浪瓦,雅多和拔吾等地僧俗,讲经弘法。藏历水猴年(公元1752年)十月七日,在郎木寺建立了讲经修规,委任阿坝曲君首次主持听讲法会。修建了大经堂,并给施放马牛羊两千四(头只),做为公共基金。建立了该寺的修习仪规,并作了《集密根本续》前五章的注释。于藏历十三绕迥火鼠年(即公元1756年)九月十五日示现圆寂,终年七十九岁。

第一世德瓦仓·罗桑东珠

“德瓦仓”,系该活佛转世系统的通称,是第一世德瓦仓·罗桑东珠在西藏留学期间,曾荣任过哲蚌寺郭莽学院的“德瓦(即财务司),故得名德瓦仓。

“四大赛赤”之一的德瓦仓,并非就任过噶丹寺赛赤。第一世嘉木样圆寂后,罗桑东珠就任拉卜楞寺总法台期间,因对拉卜楞寺的创建和发展建树了卓越的功绩,第二世嘉木样特许享受与拉寺即有的以上三大赛赤相等的地位,至此,方有“四大赛赤之称。

罗桑东珠,于藏历第十一绕迥水牛年(即公元1673年)出生在赤嘎郎觉地方(今四川阿坝州所属)的德让家族。父名,葛年。幼年时期,未经他人指点,便晓供施朝礼。逢乞落泪,割让自食,德行称著。五六岁时,随伯父然卷巴学习诵读。后赴拉毛德钦寺学经,领晤即速。每逢诸佛尊像,喜税异常,频频朝供。自于嘉木样尊前授具足戒后,发愿跟随嘉木样学法。曾一度反复梦到拉萨三大寺院,只因条件限制,赴藏学法一事,始终未能如愿以偿。由此他留学深造求得真谛的热望与日俱增。藏历十二绕迥土龙年(即公元1688年)十六岁时,前往拉萨求学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抵藏后,始入哲蚌寺郭莽学院学习。拜一世贡唐仓·格登彭措为师,在嘉思钦波·东珠嘉措大师座前,初次聆授《因明》、《般苦》经典。随达洪巴·更嘎傲色学者,修完了五部大论的剩余部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他天生聪颖,加之勇迈精勤,故成绩优异,众僧无法匹比。二十五岁入拉萨祈愿法会辩经期间,家中再三迎请返乡,为能获求佛法真谛,发誓不还。他在政教事业上,深谋远虑,治教有方,遇事沉着,为此得到了藏王拉藏汗的敬重。同时也得到了第司桑吉嘉措的欢喜,并旨意他做六世达赖喇嘛的候侍及郭莽学院的德瓦。促进了郭莽院的政教事业,大大地增加了该院的经济收入。藏历金龙年(即公元1700年)二十八岁时,就任郭莽学院相佐,并兼任德瓦之职。身负要职,从不间断攻读要典和莅位讲经说法。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弟子们:“您等请求在自己的学院撰写五部大论是难的,告诉然卷巴们,常常鼓励自己,领晤嘉木样所著的这些《释量》、《戒律》、《般若》等经典,我也感激你们”,藏历火狗年(公元1706年)三十四岁时,嘉木样告诫大师:“如今人们很忙乱(指世道乱),你不仅要兼任格贵(执法司)和管家,且以后我们要去何方,也尚未定准,我的全部意愿由你来完成。就这样寄予很大希望。后来,河南亲王夫妇几次赴藏恭请嘉木样大师返抵安多建寺弘法,于藏历土牛年(公元1709年)三十九岁时,亲王再次遣员迎请嘉木样,曾经发誓绝不还乡的他,几经恩师点化,毅然随师返乡弘法。于同年农历六月十七日,与诸多高僧一道随同师傅嘉木样动驾赴安。抵乡后在亲王的鼎立资助下,先后择址定线,动エ修建了拉卜楞寺大经堂,初步建立了闻思学院的修行体制。他不负恩师重望,夜以继日地协助嘉木样负责处理寺院的一切事务,使拉寺政教日益昌兴。水兔年(公元1713年)青海战乱,拉寺犹如浪中之舟,众僧商议赴青拜谒罗卜藏丹津,以求万事吉利,免得拉寺遭受劫难。在这关键时刻,意见各异,请求大师决策,他以非凡的胆识,革除弊端,使拉寺幸免遇难。藏历金猪年(公元1731年),下续部学院法台措都·格登坚参过逝,恭请和委任大师就任法台,大师固辞不就。经该院僧众再三恭请,终于接受了请求任之。就职期间,对该院修习仪规进行了更进一步完善,且每逢法会从不间断,讲经说法普发大愿,众僧中树立了高尚的形象。时总法台赛仓·俄昂扎西病危,继之恶化,请求大师担负要职。年老体弱的大师为持续和发展拉寺日后政教大业,便毅然答应了请求。藏历土马年(公元1738年)总法台赛仓圆寂,经拉寺僧众再三殷请,年高的大师便登上了任期内的第三任总法台。任职期间,自始至终将振兴政教当作要事,拉寺从局部到整体面貌大为改观。不久寺院僧众一跃千余,格西学者剧增。藏历水狗年(公元1742年),将虛位二十余年的嘉木样活佛转世灵童迎进拉寺座床,使寺主嘉木样活佛系统圆满地得以形成和延续,持续了佛业的发展,为此深深赢得了拉卜楞地区僧俗民众的敬仰和爱戴。鉴于他对拉寺建树的无量功绩,第二世嘉木样特许其享受“赛赤”的待遇,僧众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以示祝贺。木牛年(即公元1745年)七十二岁时,御任总法台职务,大师高兴地说到:“现将寺院的政教大权交付给主人(指二世嘉木样),以了我全部心愿。安闲度几年,做恭拜根本上师(指一世嘉木样)的善业。自此,大部分时间闭门静修。藏历十二绕迥火虎年(即公元1746年),染疾诵经祈禳无效,于六月十二日黎明时分示现圆寂。终年七十三岁。拉寺僧众奉建灵塔,以示后辈朝观敬仰。

注释:

①嘉木样不仅是当时卫藏宗教界风靡一时的高僧学者,而且是卫藏政坛上举足轻重的实カ人物。就其出任哲蚌寺郭莽学院堪布之年,以代表清朝统治者住锡拉萨的蒙古汗王拉藏汗与代表西藏地方势力的第司桑吉嘉措争夺西藏地方统治权的斗争序幕便揭开了。终于发展到兵戒相见的地步,嘉木样以三大寺代表身份,出面多次调解,仍未凑效,致使桑吉嘉措被杀,六世达赖"废黜”,处境剧变,为能摆脱惊险时局,嘉木样放弃了终生拉萨愿望,顺应河南亲王恭请,回籍建寺,独创大业“

②惹堆极乐寺:拉萨近郊聂塘地方一寺院。于藏历第三绕迥木牛年(公元1205年)为嘉钦如瓦倡建,藏族译师罗丹谢热曾长期住锡其中。号称卫藏六大名刹之一,后为讲习辩论因明学之地。

原刊于《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原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