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觉果
内容摘要:1642年,在拉萨建立了西藏地方政府“甘丹颇章”,藏传佛教格鲁派执掌西藏地方政教权カ,成为满清中央王朝在西藏地方的代言者。从某种程度上,为了自身教权利益,宗喀巴大师主张效仿萨迦派和帕木竹巴派,一头钻进政教合一制度。拉萨四大“林”就是在这种制度上相继应运而生,成为格鲁派在拉萨除色拉、哲蚌、甘丹三大寺外重要的四座政教并轨大寺庙。本文就四大“林”的成因及其各呼图克图如何领受“摄政”之重要职务,以及各“林”之历史和历輩呼图克图的历史等问题作了初步调查研究。
关键词:四大“林”;呼图克图;摄政;历史由来
在拉萨这块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传统文化而享有盛名的古城,自7世纪以后逐步成为西藏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0世纪前期,吐蕃王朝彻底崩溃后,在近六个半世纪中,也就是从906-1642年的漫长岁月里,拉萨虽然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但后来“德巴吉序”、元朝的蔡巴万户长、明朝帕木竹巴时期格鲁派和噶玛噶举派等先后涉足管理并建立起各自的寺院,格鲁派的三大寺就是典型代表。五世DL喇嘛・阿旺嘉措在得到信奉格鲁派的新疆、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的帮助下,于1642年推翻了噶玛嘎举派的藏巴汗政权,在拉萨建立起格鲁派的权威机构“甘丹颇章”,从此以后,拉萨又成为西藏地方政府的首府。作为后起的格鲁派在执掌西藏地方政权后,成为满清中央王朝在西藏地方的代言者。从某种程度上,为了自身教权利益,宗喀巴大师主张效仿萨迦派和帕木竹巴派,一头钻进政教合一制度。拉萨的四大“林”就是在这种制度下相继应运而生,成为该教派在拉萨除三大寺外重要的四座政教并轨大寺庙。据此,本人斗胆就四大“林”的成因、各“林”大呼图克图如何领受“摄政”之重要职务,以及各“林”之历史和历辈呼图克图的历史等问题作初步调査研究,不妥之处烦请专家和学者指正。
在这里首先有必要说清哪四个寺オ是拉萨的四大“林”这一基础性问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本人曾随本所老先生仁钦贝桑等研究人员到民间去调研拉萨寺庙时,耳闻过拉萨有四大“林”,当时有两种说法:一说四大“林”是丹吉林、策墨林、功德林和次觉林;另一说法是丹吉林、策墨林、功德林和喜德林,且众多的人士赞同后一说法。然而确切的说法应当是第一种,因为从时间上讲,这四个“林”是在七世DL喇嘛和八世DL喇嘛之间相继建立,而且也可以从所阅及的较多藏文资料中能印证。这里引用«东噶藏学大辞典»第1704页上所谓“次觉林寺是于藏历第十三饶迥年间,即1790年由西藏地方政府投资兴建,是拉萨四大’林’之一”作为旁证。至于“林”,有资料称“名‘林’活佛之’寺籍’皆在三大寺,故每辈转世活佛均须在个人原籍(即第一辈出身之札仓)之札仓学经,须考取格西后オ有资格升任藏王……”此番话不无道理:丹吉林寺第穆活佛属哲蚌寺洛色林札仓;策墨林活佛原属色拉寺麦札仓;功德林寺达擦活佛属哲蚌寺果莽札仓;次觉林第一世嘎钦益西坚赞原属扎什伦布寺。依此可以说拉萨四大“林”是格鲁派在卫藏地区的色、哲、甘和扎四大寺庙的缩影,然而各’’林”又都有自己的母寺、札仓和拉章。
一、丹吉林寺简况
该寺位于拉萨市城关区八廓办事处丹吉林居委会院内,该居委会的名称源于寺名,是由第六世第穆呼图克图・阿旺降贝德勒嘉措于1762年动工修建,这一年是他任摄政的第5年。原址是地方政府公房名曰“喇嘛康萨”,寺庙建成后第穆对其取名为“甘丹桑阿噶菜”,乾隆皇帝赐匾额“丹吉林”,从此通称丹吉林寺。继第穆六世之后,第七世第穆•洛桑土丹晋美嘉措和第八世第穆•阿旺洛桑赤来绕杰两位呼图克图同样执掌过摄政职务,丹吉林寺札仓和拉章得到了空前繁荣。但好景不长,无论八世第穆预谋暗害十三世DL也好,还是九世第穆管家降久联川军战噶厦也好,在统治阶级内部复杂的斗争中丹吉林寺却遭到两次空前洗劫而大伤元气。直到西藏民主改革前其已名存实亡,所剩三层楼高的“丹吉林轿”也在失势时其底层被划分给哲蚌寺洛色林“工布康村札仓”(第穆活佛在哲蚌寺的驻锡地),二楼和三楼被分给桑耶寺经管至今。“丹吉”在藏语中为“佛兴”之义,建此寺以后人们把这地方叫做丹吉林。然而在这之前,这地方称做“卿古囊”,“卿古”义为蒙古包,“囊”为藏语中“内”或“里”之意,就是蒙古包内之义。起初这个地方是一块青草地,后来大批蒙古兵搭起蒙古包驻扎于此而得此名。至今该居委会的居民区内的一条胡同就叫做“卿古囊”,问长者原来这地方叫什么名字时,大部分都说是“卿古囊”。
该寺是四大“林”中最早建立而地盘又最大。过去在整片丹吉林地盘中除少数贵族占有部分房产外,皆为丹吉林寺所占有,诸如较大的庙房、第穆拉章、僧房、犏牛圈和马圈等。
(一)丹吉林母寺——第穆拉喀洛色林
该寺庙是由第一世帕巴拉•德钦多吉在波密与工布交界处建立,并把自己的经师共觉迥乃任命为寺主。该寺主早年在哲蚌寺洛色林札仓拜嘉央列贝曲觉等多名学识渊博的喇嘛为师,又努力潜修显密二宗,成为一名很有学识的喇嘛,依寺名第穆而成为第一世第穆活佛,该寺也成为格鲁派的哲蚌寺在工布地方的重要属寺。经过第穆一至五世呼图克图潜修讲道,无论从宗教上,还是从经济上,第穆拉喀洛色林和它的活佛第穆呼图克图名扬康区和工布等地,而且第四世第穆•阿旺格勒嘉措曾随五世DL喇嘛进京时,得到顺治皇帝的大加赏赐,为第穆寺今后的前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第穆活佛世系
(该资料来源于«西藏昌都史地纲要»,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第一世第穆・共觉迥乃(1374〜1453年),出生58在多堆伍地方,曾任一世帕巴拉•德钦多吉的经师。
第二世第穆・班觉扎西(1454~1526年),出生于工布萨噶尔曲康,在哲蚌寺洛色林札仓求学于第15任甘丹赤巴班青索南扎巴,是一世帕巴拉的知名弟子。
第三世第穆•拉旺巧列朗杰(1527~1622年),出生于聂赤仲钦,三世帕巴拉任命其为整个波密和古(青)、阿(公)、登(西)三地(即八宿的白马、察隅一带)所有格鲁派寺庙的总寺主。拉旺巧列朗杰从此名声大振,人称第穆教主。
第四世第穆•拉旺丹贝坚赞(阿旺格列坚赞,1623〜1668年),出生于工布札切下部地方。在哲蚌寺洛色林究习经典,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大学者。硕班多和洛隆宗地区就是从这一辈第穆开始结成施主关系。1652年他随五世DL喇嘛一起进北京,得到顺治皇帝的赏赐。
第五世第穆•阿旺南喀嘉木央(1669〜1723年),出生于工布扎嘉村。1676年到拉萨拜见五世DL喇嘛,得到大批寺庙庄园等赏赐,形成了以工布地区的第穆拉章为中心,大小分寺、庄园遍布工布、波密、中部康区的一个庞大的宗教势カ集团。这一第穆照例去北京,得到满清中央政府的重视,为以后的飞黄腾达、宏图大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六世第穆•阿旺降贝德勒嘉措(1724~1777年),出生于工布博楚寺之中麦地方(工布布曲拉康村附近)。幼年在第穆寺度过,之后来到拉萨,在七世DL喇嘛座前剃度出家,并成为他的一位得意弟子。七世DL喇嘛圆寂后,在乾隆皇帝派遣料理七世DL之丧藏等事宜的章嘉・若贝多吉益西丹白准梅的举荐下,西藏僧俗民众一致同意公举第穆德勒嘉措为DL代理,并请驻藏大臣转奏皇上恩准。得到乾隆皇帝的批准后,于1757年4月正式就任摄政之职,直至1777年圆寂,摄政共21年。他成了第一辈DL喇嘛圆寂而转世灵童未及成年时,由清廷选定之大呼图克图代行DL喇嘛职权的摄政王。1758年,乾隆皇帝赏赐第穆活佛金册封诰及银印一颗,印文为“办理藏事宏扬佛教吉祥诺门罕之印”,并赐此大银印在他以后的历任摄政活佛均可承袭使用。在他摄政后的第5年,成功修建丹吉林寺,成为拉萨第一“林”。
第七世第穆•洛桑图丹晋美嘉措(1778〜1819年),出生于昌都加林村附近的萨岗。1808年任九世DL喇嘛・隆朵嘉措的经师;1811年嘉庆皇帝颁旨委任他代替去世的达擦诺门罕管理藏务,并赐封“诺门罕”之名号与印章,他带政9年,积极处理地方政府事务,彳艮好地完成了九世DL喇嘛的丧事。
第八世第穆•阿旺洛桑赤列绕杰(1855~1899年),1886年接任已故的达擦通善呼图克图摄政之职,第2年任十三世DL喇嘛的正经师。这辈摄政王时,西藏的处境很艰难,形势也变得相当复杂,究其根由,内因是满清朝廷将近崩溃;外因则是帝国主义魔爪开始伸向西藏。而西藏内部斗争之尖锐,却导致了八世第穆呼图克图蒙冤逝世(对此说法很多),洗劫丹吉林所有财产,没收丹吉林拉章所属全部宗對,撤消了第穆呼图克图之名号和权利。第穆拉章总管札萨之职也彻底取消,并且从此以后不委以重用。
第九世第穆・丹增加措于1901年出生在工布地区鲁丁地方,因其父母是十三世DL喇嘛的亲戚,而被认定为前世第穆活佛的转世灵童,经哲蚌寺洛色林札仓奏请清光绪皇帝,准予恢复其前世第穆呼图克图之封号,但噶厦只允许其作哲蚌寺“措钦”活佛。然而在1912年西藏地方政府军与清驻藏川军发生枪战时,该寺僧众站在川军一边,终因失败而告终,丹吉林再一次遭到洗劫,寺庙被彻底摧毁,重又没收了拉章财产和管家降曲占堆的财产。
第九世第穆・丹增嘉措是一位非常聪慧的喇嘛,经考试被定为拉让巴格西,并于第五世热振活佛摄政时,经各大寺院提议,由摄政热振批准,将原没收的巴热、洛、第穆曲噶和巧那等殄卡庄园仍划归第穆拉章所有。原第穆拉章所在地是现在的喀拉斯酒家、吉曲饭店和西藏统战部所属虹桥宾馆等。
(三)第穆拉章
从第一世第穆活佛起,经几辈第穆活佛在宗教界所树立的威望,得到了康区和工布地区僧俗信众的拥戴。特别是到第四世和五世第穆活佛时,满清朝廷对第穆活佛给予了特别的恩宠,以及五世DL对其以优厚封赏,使得第穆寺的经济在中部康区、波密和工布开始扮演起独领风骚的角色,其标志之一就是在第五世第穆活佛时建立了“工布第穆拉章”。第六世第穆活佛时其势カ范围扩大至西藏的腹地,他在西藏各大呼图克图中成为第一位摄政王,由他主持新建的丹吉林寺理所当然地成为拉萨四大“林”中的第一座寺院。当时又因第六世第穆活佛为人正直,秉公办政,有求必应,使丹吉林有了“聚宝盆”之称号。西藏从此也增加了一支拥有政教两方面势カ的统治阶级集团。而第穆拉章就是行使世俗统治的一级组织。
1、第穆拉章的管理层
(1)札萨是整个拉章内行使最高职权的管理者,他是由该寺院之呼图克图保举中意的两位喇嘛,报请DL喇嘛审査批准其中的一人掌管全林行政大权的。第穆活佛年幼或因事不能上任时,即由其带行职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只有荣任摄政王的大呼图克图拉章之大管家オ有资格充当此职。该寺院活佛如果从大呼图克图名册中除名,那么拉章札萨也降为大管家。如第八世第穆活佛事件以后,第穆拉章只有管家或称总管家,没有札萨之职。
(2)第羌昂是负责拉章财政事务的大管家,并在札萨属下负责主持行政会议等事项,由本寺或第穆活佛的寺籍洛色林札仓派喇嘛充任,一般由4个人组成。这批僧人中最具贤能者,就是日后的札萨或大管家的继任者。
(3)下堆巴是拉章中的最低职位,负责督促该林各庄园收麦和保麦等事项,是由该寺庙的百姓或还俗僧人充任。
2、第穆拉章庄园
第六世第穆呼图克图之前,第穆拉章所属农牧庄园大多在康区和工布地区,特别是五世DL喇嘛在原封的寺庙、庄园上,给第穆新封赏了康区“洛隆宗所属之巴堆巴与雪阿、,康域德蚌;洗孜所属之色玛、上下星宿庄、山寺、札夏、尼龙、波夏、三庄、南工温、萨瓦寺废墟、固色等地的360户,获利600余户等。”使第六世第穆呼图克图・阿旺降边德勒嘉措时第穆拉章的势カ发展到卫藏地区,名声显赫,“1913年十三世DL没收丹吉林活佛土地就有5万克……”足见端倪。
(四)丹吉林札仓
札仓是相对于拉章而言的僧众组织,其职责主要从事寺内各种佛事活动。札仓内设洛本一人、格贵一人、翁则二人、强佐一人。这些人选是由拉章报请呼图克图批准,在拉章直接监督指导下负责管理全“林”教规。洛本和翁则系由“林”内学识最好的喇嘛中任选タト,其余格贵等皆按年序晋升。
名操一时的丹吉林寺在统治阶级尖锐复杂的斗争中,终因遭受两次沉重大洗劫而名存实亡,现今人们目之所及的丹吉林角早已归桑耶寺所操持,其余分给哲蚌寺洛色林之工布康村。因此丹吉林这部分只能谈到以上的历史了。
二、策墨林寺简况
该寺位于小昭寺之西南角,西临タ德林寺。现属拉萨市城关区吉崩岗办事处策墨林居委会管辖内,由色拉寺管理委员会管理并主持一切事物。此座寺庙是继丹吉林之后建立起来的拉萨第三个“林”,共传五辈策墨林卓尼呼图克图。一世策墨林卓尼诺门罕・阿旺次成继第穆•阿旺降白德勒嘉措接任摄政王时初建,并取名为“图丹仁钦曲科林”,其后又由该林第二位呼图克图降白催臣任摄政王之后的第6年,即1825年扩建。此座寺庙主体分红宫和白宫,还有拉章和策墨林呼图克图之夏宫,夏宫和寺庙中间是一片规模较大的林卡。该“林”共传五辈策墨林活佛,在宗教教规上隶属色拉寺麦札仓,经济上却属独立门户,即由策墨林拉章全权负责。
至于流传至今的该林寺名“策墨林”有种种说法,归纳起来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1、已故著名藏学家东噶・洛桑赤列在其«东噶藏学大辞典»中载,此名称是清朝道光皇帝所取。2、因袭该寺一拉康之主尊佛名称谓为“次巴美”(无量寿佛)而得此名。这类问题的定性上,史料记载和因袭ロ传之间往往有很大区别,然而大凡研究著述者多以史料记载为依据,因此,在此以第一种说法为据。但是,“策墨林”这一名称是否由清朝哪位皇帝所赐的问题上,这里不敢和前辈东噶先生苟同。首先,一世策墨林任摄政王时,正值嘉庆皇帝当政,嘉庆皇帝为图丹仁钦曲科林寺赐“策墨林”匾额一块而更名之。这点上«九世DL喇嘛传»中说:“水虎年(公元1812年)一月,嘉庆皇帝为图丹曲科林寺赐’策墨林’的匾额一块”。从中可以清楚地知道该寺名并非是道光皇帝所賜。
(一)策墨林母寺——色拉寺(麦札仓)
确切地说该寺应当是色拉寺的属寺,即第一世策墨林活佛是从该寺麦札仓擦多康村潜修五明,佛学功底卓著而成为一名著名学者。后又在上密院深修显密教法,成为甘丹夏孜札仓堪布,因其博学而接诏书进京担任雍和宫堪布,几年后又奉旨回藏继任已故丹吉林呼图克图之摄政王职位,他成为清朝皇帝亲自委派的第二位摄政王。而他正是从色拉寺发迹的,他所建立的图丹仁钦曲科林(策墨林)自然就成为色拉寺的属寺。在策墨林历史上,第二辈降白催臣摄政王遭难时,色拉寺麦札仓全体僧众站在策墨林一边,充分证明了这层关系,而且直至今日策墨林仍然归属色拉寺。
(二)策墨林活佛世系
卓尼策墨林呼图克图世系是从第一辈成为掌办商上事务后,成为西藏地方政府辖内由皇帝任命的大呼图克图,从此格鲁派又多了一位大活佛,策墨林世系从此开始了。然而这一世系到目前为止只传到第五辈,这又和丹吉林第穆活佛一样,与当时深层的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有直接关系。其名称前加以“卓尼”二字是一世至四世策墨林活佛出生之地名,即(今甘肃省)卓尼宗地方人之义。
第一世策墨林・阿旺催臣活佛(1721〜1791年),出生于卓尼宗达窝地方,早年入该地方擦多寺,后入卓尼协珠林潜修显密;1743年进卫地色拉寺,专修五部,获得拉让巴格西学位后转入上密院,并在此院逐步升任翁则和堪布职位,由此升任甘丹夏孜札仓堪布;1762年进北京任雍和宫堪布,乾隆帝赐封其为“夏孜诺门罕”;1777年代理摄政第穆呼图克图圆寂,为稳定西藏局势,乾隆皇帝亲派夏孜堪布接任摄政职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印验了清雍正时民间流传“在京和尚出京官”的民谣。他在摄政后的第2.年任第61位甘丹赤巴(任期7年),建图丹仁钦曲科林寺(策墨林寺之前身),同时建色拉寺图丹协珠林私邸,现为色拉寺管理委员会办公所在地。
第二世策墨林呼图克图・阿旺降白催臣嘉措(1792-1855年),出生于卓尼宗,为一世策墨林•阿旺催臣之转世灵童,从小被迎请至色拉寺麦扎仓擦多康村,并在此传授佛经,通晓五部经和密乘四部经等,成为密院堪布。1820年,嘉庆皇帝赐其“额尔德尼诺门罕”的封号,继任达擦诺门罕摄政之职。他摄政期间先后办理过诸多事项,其中在他摄政的第6年扩建了图丹仁钦曲科林寺,嘉庆皇帝赐“策墨林”之匾额一块,从此更名为策墨林;与驻藏大臣和四位嘎伦一起,寻找并举行第十世和十一世DL喇嘛的灵童和坐床仪式;与驻藏大臣和众官员一起,对内征剿波密,对外抗击森巴人的入侵;与驻藏大臣商议,并由他主持调査西藏卫、藏、达、工和绒等地生产粮食等的统计数字,调整税收制度且编纂了有名的«铁虎清册»(此书已于1989年10月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等等。而且他任第73位甘丹赤巴。
综观整个摄政史,第二世策墨林•阿旺降白催臣嘉措摄政年限最长,即从1820年至1844年,共计25年。在这25年期间,玉麟、文干、孟保等二十几名驻藏大臣与其共事,到后期与新任的驻藏大臣琦善发生激烈斗争,其结果使策墨林寺遭到空前洗劫,寺内大量文物分发给布达拉宫朗杰札仓等,收缴了该寺农牧庄园,摄政王遭到罢免,满清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决定从此不许寻访策墨林活佛,并立石碑于寺内以示公布,西藏地方政府在此建立策墨林管理机构(该机构直至I959年由布达拉宫总堪布掌管)。就因这一事件使策墨林寺在拉萨四大“林”中成为第一个遭洗劫和罢免的“林”。此事件的起因主要来自于策墨林的摄政时间长且独揽权利;来自于十世和十一世DL喇嘛猝然而逝(对于这一点没有直接的证据可言);来自于策墨林与噶厦官员的内部斗争;来自于与琦善等驻藏大臣间的内部斗争。归根到底就是满清中央的势カ日益衰竭之时,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充分写照。
第三世策墨林・阿旺洛桑丹白坚赞于1863年出生于卓尼宗,自幼勤奋好学,潜修佛典,通晓显密,在色拉寺麦札仓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喇嘛。这时哲蚌寺洛色林、色拉寺麦札仓和上密院等向十三世DL
喇嘛再三请求下,他被认定为第二世策墨林活佛之转世,同时归还了部分农牧庄园,恢复与功德林相当的呼图克图之职,策墨林寺和策墨林拉章再次获得兴盛。1907年至1913年,任第87位甘丹赤巴,并且在此期间,1910年四川总督赵尔丰发兵西藏时,十三世DL喇嘛把正任甘丹赤巴的策墨林封为摄政王。后来十三世DL为他修建了一座别致的夏宫(此宫至今保存完好),据说此夏宫是由坚塞贡培设计。
第四世策墨林•土丹克珠格勒坚赞(1921〜1947年),出生于卓尼宗甲圭仓村。被认定为策墨林转世灵童之后,将其迎请至色拉寺麦札仓,潜修显密教理。然而此世因与当政的大扎活佛不和,于1947年被流放到山南乃东宗朗杰色康,并于同年在此圆寂。
第五世策墨林・丹增赤列曲吉坚赞于1950年出生于山南,现于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工作。
(三)策墨林拉章
第一世策墨林诺门罕任摄政时首先驻锡甘丹康萨,此地成为摄政王的临时拉章,后迁居策墨林私邸。甘丹康萨是拉萨较有名的古迹之一,它始建于16世纪后期,即!587年由吉曲第巴顿珠杰布创建,五世DL喇嘛时为固始汗父子的“王官”,之后在七世DL喇嘛时期又成为弥王颇罗索朗多布杰和其子珠尔墨特那木扎勒执政时的“王宫”,因此在有的史料中称之为甘丹康萨官。
真正使策墨林拉章腾达一时的是第二世策墨林•降白催臣,他于1820年继第三位摄政王第穆晋美嘉措而成为第四位摄政王,直至!844年共执政25年时间,是整个摄政王中摄政时间最长的一位。策墨林拉章之势カ就是在这位摄政王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也就是在这位摄政王时期,使策墨林拉章及其总管扎萨等跟他一起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又销声匿迹了。直到十三世DL喇嘛时因第三世策墨林活佛的被追认及其出任摄政以后オ开始重现于世。但当时没有设立拉章札萨,因为札萨一职也和呼图克图一样必须由清朝皇帝特许任命,所以这时策墨林拉章只有强佐钦莫(大总管),其下有第羌昂等职位。
至于拉章的组织结构方面,与丹吉林拉章并无分别,因此在这里不在赘述。
(四)策墨林札仓
策墨林僧院组织与丹吉林札仓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僧人的数量上最初定为170多人,第二世策墨林活佛遭到罢免之后,降为25人,第三世策墨林活佛时期又定为?5人,据一些老和尚说僧人大部分是从色拉寺麦札仓选派。而札仓僧人数的升降,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与其“林”之活佛的势力有关。此次调査中了解到,进入该“林”之僧人必须先入色拉寺麦札仓为僧,并经报名申请,待有缺额时,按先后顺序依次选补。其主要原因就是该“林”僧人每年所发之粮食达32余克,这个数字在当时较其他寺庙的僧人已是遥遥领先,与各“林”无法比拟。该“林”札仓僧人也和其他“林”之僧人一样,不用参加传昭大法会,但可以按人数领取布施。平时按规定专门派4个僧人到大昭寺乃久拉康念经。
总之,第一辈策墨林诺门罕得到清乾隆帝的赏识,并派往西藏任第二位摄政王,他的得势为第二辈策墨林活佛登上摄政宝座、扩建策墨林寺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策墨林寺曾遭受破坏,但终因统治者利益之需要使其第三世策墨林活佛重新得以认定,并获摄政之职,其势カ又得到加强。
原刊于《西藏研究》2004年第2期,原文版权归作者及原单位所有。
